
公家大院,几株巨大的榕树参天,几百年来的生长早已枝繁叶茂,仿佛一个天然的帐篷。树下,马锅头牵着六匹驮茶的骏马,马背上的竹框里:易武、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攸乐。
顺着正午的阳光,一侧的石碑光影斑驳,抚摸着碑身上的文字,似乎都在述说着这条古道曾经的辉煌与沧桑。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背负着皇家贡茶的马队一路北去,万里赴京;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翻山越岭,穿越藏地,一路向西;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披荆斩棘的开辟商道,出老挝越南,经泰国香港,远下南洋。
显赫一时的贡茶荣光
昔日的驼铃杳不可寻,青石板上似有马帮踏过的蹄印,其中最深邃的一道,便是“瑞贡天朝”曾经的辉煌。
为了督办贡茶,清政府专门在易武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指定易武年解贡茶66666斤。“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所以易武民间流传着“采办贡茶,忙上不忙下”的说法,意为采办贡茶乃是皇帝旨意,必须为第一要务。贡茶任务完成后,民间才能进行买卖。
同时,易武年解66666斤的贡茶采办量,在普洱贡茶中也是绝对的中流砥柱(注:余下倚邦等地年解贡茶15000斤)。直到1963年北京故宫处理清宫贡茶时,尚存有两吨多之巨,其中不少是当年自易武采办的普洱贡茶。
满清王朝作为马背民族,传统饮食以肉奶为主,消食解腻的普洱茶自然是皇室的宠儿。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一时“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对老舍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
清朝皇帝也曾先后多次赏赐“瑞贡天朝”的匾额至易武,一说有宝匾五块,一说有三块,其间因历史原因各有损毁,目前仍存世一块。这也是目前中国茶史上唯一受皇帝赐予,并且完整保留硕果仅存的一块,足见易武茶当年荣光。
独领风骚的风云百年
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发展史一般,官窑对推动当地的瓷器工艺水平、审美能力和产业发展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皇室贡茶的身份不仅奠定了易武茶的显赫地位,对易武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风味审美,以及对于易武的地方建设、文化教育、商路开拓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雍乾年间,因为贡茶采办量巨大,当地常常难以撑持,清政府亦逐渐放宽了对茶叶的垄断经营。易武土把总伍乍甫招募大量石屏等地汉人涌入茶山,开辟茶园,贸易交通。到乾隆末年,易武茶山已形成了“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村寨”的盛景,商旅往来不绝,一派兴旺景象。
易武的茶庄茶号最早创办于清朝初年,其后各类商号络绎涌现,至清末民国期间达于鼎峰。古六大茶山的茶叶集散于易武,茶庄遍布自老街、曼秀、麻黑、漫洒、曼腊等商道之上,至今易武古镇上尚存老号数十家,在云南茶区中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因茶叶贸易繁荣,清政府于1897年在易武设立海关,专司管理对外商贸事宜。
同时,易武茶商严守品质,注重商誉,加之苦心经营,锐意进取,终于商道大开。
这个被称之为普洱茶号级茶的时代,他们坚持以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艺来制作最好的普洱茶,他们对品质的坚持,是故传世百年而长青。时至今日,这些被称之为“号级茶”的时代经典,因为其卓越品质与稀缺关系,仍然在各大拍卖市场上不断引领着普洱茶的价值新高。
时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国营茶厂时期,易武茶依然作为优质普洱茶产品的主要原料——“红印的茶箐即是来自于易武正山大叶种茶树,那里的茶箐一直都被肯定为最优良的,现今普洱茶品行列中,红印普洱圆茶因而得以鹤立鸡群……”
百年风云,独领风骚,这是易武艰苦卓绝而又光芒万丈的百年。易武茶商们赤手空拳打下一片最繁盛的天地,又你追我赶向远方奔去,让普洱茶香溢出国门,奠定出普洱茶江湖最初的格局。这是普洱茶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日后易武茶的复兴埋下最重要的伏笔。
国运多舛之际,茶山自然亦难例外。
1937年抗战爆发,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法国切断了中国经越南老挝的出海通道,易武茶往东南亚的销路被迫中断。此后连年战乱,兵灾匪患,商路艰难,茶商勉强维计。新中国成立后,时局变迁,因种种历史原因,私人茶号逐渐收归国有。
值得庆幸的是,茶山先民们种下的茶园依然散落在易武的村寨茶山之间,坚韧的保留着普洱茶最优质的基因,继续顽强的生长。数十年间,易武茶一直作为优质普洱茶的原料交付国营茶厂,成为那个年代数字唛号中默默无闻的一份子,再不复当年盛名。
历史的轮回中,前世之因,必生后世之果。
1994年,以吕礼臻为首的一群台湾茶人,带着满腔的热忱,循着普洱茶的岁月陈香来到易武。后来的采访中,吕礼臻回忆道“号级茶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陈放了那么久,还是那么好喝,那么迷人”。他们以一个普洱茶粉丝最质朴的情感,历尽艰难,朝圣心中的普洱圣地。
因缘际会之下,沉睡半个多世纪的易武茶,终于掀开了复兴的帷幕。
此后十年间,茶界群贤汇集易武,他们各展其能、各尽其力,点燃了易武复兴的星星之火。十年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十年间,普洱茶的基础概念、认知体系、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十年间,他们用一款又一款的经典名品,重新开启了普洱茶名山古树的时代先河。
1994年易武乡政府复兴时代的人物合照。第二排左起:陈怀远、李家能、郑经民、廖文祺、张毅,第一排左起:白宜芳、许寿培、张官寿、龚敬平。(图片由陈怀远先生提供)
历其重者必承其冠
易武经历了十年的复兴萌芽,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生态环境,无不感召着一批批的爱茶人驻足扎根。以岁月知味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选择重新走进易武,回到普洱茶的原乡,接过前辈们的衣钵,推动易武茶重归王位。
传统技艺得到普及,制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易武茶严守品质,精益求精,力图传世经典的制茶理念得到传承。
时至今日,易武茶已再度成为各大普洱茶商的必争之地。每到春茶季,易武古镇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前来易武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曾经显赫一时的贡茶荣光,独领风骚的百年风云,再到百花竞放的复兴之光,都流淌在了这茶马之源的岁月陈香里。
易武因茶而盛,亦曾因茶而衰;国弱则茶疲,国强则必兴。此刻,阳光已渐西斜,清风拂过,公家大院的榕树叶在头上沙沙作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