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熟茶从1973年左右开始规模化生产,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经过短短40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上万款单品,呈雀翎抖擞之势。本文试记一篇活跃着人物、历史事件、著名茶厂的普洱熟茶的前世今生,从诞生的缘由、发展历史、重要转折到工艺技术,一一数捋。
一、萌芽期:
解放前产生红汤普洱的原因有三:
1
工艺所致
参考当时关于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描述,可发现当时普洱茶生产跟现在普洱生茶的生产工艺是相同的。干燥时采用晒干,再加上当时生产条件相对简陋,成茶难免发生“微发酵”,出现“淡红”的汤色。后期“筑茶”,潮水后任其自然干燥,加重茶叶“发酵”程度。
2
运输条件较差
3
销售前的陈化
普洱茶运到香港以后,不会立刻就拿来饮用,为了使口感更柔和舒适,往往需要再放上一段时间才会出售。这样的习惯,在对香港茶人卢铸勋的采访中也有迹可循,他说:“爷爷的爷爷经营普洱茶时,那些刚做出来的普洱茶,汤色也蛮深,但要放上六七年,味道更纯和了才出售”。
二、产生期:
习惯推动需求-普洱的改革之始
1950年,在云南经营同兴号茶庄的袁寿山来到了澳门,他坐在英记茶庄的木椅上说,也说了这么段话:“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
上述资料佐证了当时的情况,习惯了“传统口感”的香港市场对高陈化普洱茶的需求存在空缺。如果让新供给的普洱茶自然转化成香港人习惯的口感,就只能用时间去换。为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开启了寻求普洱茶工艺的变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