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颇具特色。
沱茶名称的由来
关于沱茶形状的两种说法
从姑娘茶到沱茶
“团茶”是产生于宋代的一种小茶饼,始制于丁谓任福建官员之时,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
出世
1902年,在大理下关,喜洲商人严子珍、杨鸿春与江西商人彭永昌筹资白银一万一千多两,创建了一个叫“永昌祥”的商号。
起初永昌祥学习了景谷姑娘茶的做法(也就是馒头型茶的压制方法),“形色味皆盛,所出无多,价亦数倍,多为外人购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
永昌祥创始人严子珍
1916年,永昌祥在此基础上改革工艺,在姑娘茶的底部开窝,既便于干燥,又便于组合包装和运输(至于有利于后发酵和熟化那是后人在此基础上优化的成果),这种窝头形的紧茶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先生产了10担,销往四川。
得名
用料和标准
工艺上以晒青为主,但对成品的判断标准上:汤色绿黄的被让认为是上好的“绿茶”(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的新制的晒青生茶),汤色泛红的则被认为是稍差一些的“红茶”(实际上是普洱茶初制工艺不过关制前发酵导致汤色偏红的新制晒青生茶)。
最早的永昌祥松鹤商标
谷庄沱每筒4沱,用料和成品品质上低于关庄沱。谷庄沱茶采用景谷县附近地区生产的滇青揉压;关庄沱茶采用滇西勐库茶(双江)、凤山茶(凤庆)、大山茶(西双版纳、思茅)等地滇青在下关设厂拼配、揉制,其品质胜于谷庄,因而后来逐步取代了谷庄沱茶。
“永昌祥”的沱茶在长江上游及藏域地区历经四十年而不衰,是因为牌子硬,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它特点是勐库品种用得多,且全用头批清明前春茶,茶分拣得仔细,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放在沱底。
先有饼还是先有沱?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在当时已有盛名。
《茶经·七之事》书影
也就是说:晋代即使有紧压茶,其形状到底是一片、一块、一沱也不得而知。
在明代刘文征所编的《滇志》里有一首《贡章赋》中,有这样一句:“筒茶树酒陈纵横”。树头酒是产自缅甸的一种数木的汁液,存入瓮中,稍加酒酿,一夜即成酒。至于筒茶是竹筒茶、圆茶还是其它形式的茶,同样难以考证。
《滇志》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