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茶马古道最初是怎么形成的?

时间:2020-11-25来源:茶业复兴 作者:佚名浏览:
茶马古道最初是怎么形成的?
之西行,马之东来,那是一个时代的华章。如今,草香气散尽,马帮铃声远去,风马旗飘逝难寻。而茶马古道是一条永远不会消失、永远在天边蜿蜒的古道。
 
茶马古道从它形成开始,就像一棵常青树,也如一条滔滔江河,任斗转星移,芬芳永在,源远流长。茶马古道是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上千年,在漫长岁月中,它历经风雨,铸就了历史和文明。
 
作者李贵平,从事媒体工作22年间,长期关注茶马古道方面的研究,用坚实的脚步丈量茶马古道,用睿智的文字记录川西文化。他曾三次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孔江平先生考察茶马古道和大巴山祭司文字。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和科研文章不一样,更加生动有趣的描述。
 
2020年8月13日,李贵平老师突发心梗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9岁。斯人已逝,我们仅能通过文字缅怀这位从未谋面的老师。
 
茶马古道一样,这些文字也将永存。
 
《明史?食货志》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干余里。”穿越险峻寒冷的横断山脉,跨过漫长艰险的山塬高原,5000余里的川藏茶马古道,堪称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商贸大走廊。
 
茶马古道的三条大道中,川藏茶马古道具有最悠久的历史、最广阔的线路,拥有最早的茶叶种植加工、最艰苦卓绝的人文精神、最重要独特的社会政治地位。
 
这些年行走在茶马古道遗址,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伟大的远征古道,茶马古道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它在山高水长间形成了怎样前赴后继的交通脉络?
 
古盐道,早于茶马古道
 
2016年初夏,我受所在媒体派遣,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0多名学者组成的“藏羌茶马古道考察”。途中,我经常就这个问题向茶马古道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请教。
 
陈保亚说,茶马古道是这样一个概念:它是由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商贸古道。茶马古道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原生茶马古道,二是转型茶马古道
 
原生茶马古道,是指一开始就伴随马帮、背夫和骡队的出现,被硬生生踩踏出来的古驿道,比如云南到西藏的滇藏道和四川到西藏的川藏道这两条大“茶道”,其必经地横断山脉早先并无成型的远征古道,只有一些局部古道为军事行动所开拓,比如小金县的懋绥道,就是乾隆征金川时开辟的,路线是从懋功(小金)县城经新桥塘、僧格宗、王家寨、黄草坪、崇化电、独松到绥靖电,全长170公里。
 
更多情况则是,自唐朝开通藏族茶马互市后,原先小打小的路已完全不能承载茶马交易这种“国家战略”,而必须开掘成形的相对固定的道路,来满足马帮的货运需求。于是,原生古道被馒开延伸。
 
另一种,是转型茶马古道。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院蜀道、蜀道、零关道、五尺道、蜀身毒道、盐道等功能不一的驿道,它们在茶马古道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由于民族文化的冲突而经常处于中断或无人问津的状态。后来随着茶马交易的兴起,这些古道得到激活并迅速转型为整个茶马古道的网络干道。
 
这当中,古盐道的转型作用是最不能忽路的。
 
可能考虑到这是个带有学术分岐的问题,陈保亚在《论茶马古道历史地位》一文(《思想战线》1992年1月)里指出,盐有两大作用:一是维持人类的生存,一是保存食物。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前,通过狩猎得到的动物,其体内含有一定的盐分,那时候人对盐源的需求还不很迫切。进入农耕社会后,人类更多地开始依赖植物而生存,原本从猎物中吸取盐的机会越来越减少了,不得不寻找盐源、获取食盐,以补充身体的需要。
 
粮食果子的采集和生产、牲畜的饲养、衣服的制作、水的引取,大都可以近距离进行,但盐产地并非每处人群聚居地都有(如贵州就不产盐);即使有盐源,也不是每处人群聚居地的主人,都有能力自己去开采,于是只好到较远的地方获取。这样,连接人群居住地和盐源的古道网络就开始出现,也就必须有古道直接或间接地通向盐井、盐池、盐田而这些古道还必须保持畅通,更不可能长期中断。
 
换句话说,盐道是最早的必不可少的运输古道。
 
盐井
从时间上看,盐运古道的出现,比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大量考古工作发现,人类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就开始从盐水中提取食盐。盐业在中国出现很早,到汉代已经相当发达。山西运城附近的解池盐田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前已经存在。中国古代文献有关盐(食盐)的记载很丰富。
 
人类开始食用盐后形成了“恃盐性”,盐成为人类的必需品。任乃强先生也说:“盐是最重要的民生物资,人畜不可或缺,从古至今如此。古代的巴族就因掌握峡江盐泉,以盐与周边氏族交换而致富强,后来也因为不事生产,只坐享鱼盐之贡,而致巴族逐渐衰弱。而且,人类远古的聚居点与文化文明的发生发展地也多与盐的产地有密切关系。"(《华阳国校补图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人类早期所赖以生存的古道,绝大多数是盐运古道。这就形成一道奇观:在过去的川滇地区,古盐道与南方丝绸之路、川滇藏茶马古道多重合,丝、盐、茶、马、铜在同一古道上交集穿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斑斓的历史画廊。
 
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徐学书等编写的《成都茶马古道专题调査报告》也记载:他们曾在邛崃平乐镇的骑龙山山脊上发现一条古盐道,当地民间俗称“官马道”“马道子”。绿草掩映下,约有1公里长的这条古道,采用垂带式铺设法铺砌成鱼脊形,中央形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用鹅卵石铺砌路面。
 
让人惊叹的是,这条道路沿途还保留了多处“错车道”(停靠马车处)以及主道与支道的交叉出入口。这些,应该是四川地区发掘最早的盐运古道。
 
这条盐运古道后来也转型成多功能的货运驿道。比如邛崃的许多茶叶,就是从这里运出去的。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马古道  茶叶  茶道  生茶  藏茶  制作  马帮  历史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川藏茶马古道的源头雅安打造产
川藏茶马古道的源头雅安打造产
揭秘雅安茶马古道千年藏茶制作
揭秘雅安茶马古道千年藏茶制作
青海再现丝路茶马古道促西部产
青海再现丝路茶马古道促西部产
西藏自治区召开2016茶马古道推
西藏自治区召开2016茶马古道推
中国西部八省区联合展出“茶马
中国西部八省区联合展出“茶马
“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联展”
“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联展”
《茶马古道》展览在四川博物院
《茶马古道》展览在四川博物院
将“中原经验”复制推广到“茶
将“中原经验”复制推广到“茶
茶马古道的路线
茶马古道的路线
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
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
茶马古道历经千年
茶马古道历经千年
鹤峰茶马古道申遗迈出第一步
鹤峰茶马古道申遗迈出第一步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