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地理因素结缘
在晚清,云南与内陆交通不便,到达沿海港口的交通, 向东经过广西或向南经过越南再转入香港, 要比北上四川再经长江东下到上海的交通便捷一些。所以云南的商品要想出口,多半会选择广西的北海或者香港。
但在1910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昆明和越南之间通了火车,即滇越铁路。当时被欧洲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
而香港,成为普洱茶走向世界的主要中转地,地理枢纽。
02 香港定义了普洱茶
云南虽然生产了普洱茶,但最终决定怎么喝的,还是香港。
今天香港茶楼的营业时间通常从晨至深夜。但过去可不是这样,因为以前香港有一个“ 夜灯夜照 ”条例 , 规定华人晚间外出的时候 , 必须备带一张夜行执照 , 称为 “街纸”, 同时亦必须随身携带一个点着的灯笼 , 此举本是用来维持治安的考虑。但这样一来,茶楼酒店之类的大众消费业,在晚上就没法做生意了。
这项条例最终于1894年被取消,同时电灯开始普及,到20世纪初普洱茶大举进入香港的时候,正好茶楼纷纷将营业时间放宽到晚间。甚至有些茶楼从早上4点开始营业,专门接待鲜鱼行,果菜行等需要早起的客人。所以普洱算是赶上了香港茶楼的大发展期。
在50年代时 , 人们通常在家进食早晚两餐 , 其他时间就去饮茶 , 分早茶 、 下午茶及夜宵式夜茶, 也就是俗称的“ 三茶两饭”, 而下午茶时间多为商业 应酬 , 所以也只有夜茶时段上茶楼才是一天之中真正享乐的时光。
当然,茶楼也不是随便上的,当时的茶楼通常是两三层楼的营业面积, 而“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蹲” 。是否上楼饮茶,就是当时用来分茶客等级的分野。楼上的茶价自然贵过楼下的茶价。至于高层的三楼,多数用来设立歌坛,茶价也就更高了。有些茶楼更会设立一层雀笼友的天地,方便爱鸟人士的聚集交流 。
当时香港茶楼卖什么茶?
而香港人茶叶喝多了,还能在不同茶楼之间喝出差别来。
我们前面说过,过去云南茶叶出口,往往运输要旷日持久,而20世纪前半叶中国局势不稳定,因此香港的茶商往往会一次购买大量茶叶,然后放在仓库里囤积。在长时间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普洱茶自然发酵,而香港人也习惯了喝这种陈茶。
03 香港市场催生熟茶
期间茶商纷纷向云南方面咨询索货,引起了公司高度重视,当时黄又新得知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下属的广州茶厂有两位从事普洱茶生产的职工在昆明白渔口疗养院疗养,他就立刻返回昆明邀约吴启英等人座谈,对广东的熟普加工工艺有了初步了解,经云南广东两公司对接,公司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员工各两名,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普洱茶渥堆发酵生产。
与此同时,昆明茶厂老茶师陈佩仁听取了黄又新的座谈介绍后,认为自己40年代曾对此茶有过了解并进行生产试验,于是主动请求准予试制。公司领导为了使普洱茶早点进入香港市场,也批准了试验,两条线同时进行。这促成了昆明茶厂率先试制成功并出口第一批普洱熟茶。
会议认为,广州和昆明气候并不相同,在昆明或许冷水更合适;最终工艺调整使昆明茶厂的试制也获得了成功,当年即销港熟茶10.2吨,后勐海、下关两厂相继投产熟茶,云南普洱茶的规模日渐扩大,在70、80年代主导了香港市场,并进军日本、西欧。
1983年,由吴启英联合云南大学,主持了“普洱茶发酵工艺原理研究”项目,获得了云南1984年科技成果四等奖。
中国茶人不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是有意识地在用现代科技探究做更好的产品,更好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