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百年的再次复兴?为什么说台湾人是易武茶的伯乐?
时间:2021-12-17来源:老茶资讯 作者:小茶胡浏览:
次
邓时海在当时发表的“越陈越香 ”论文,被视为台湾茶人参与普洱茶界专业研究的开端,时至今日,已成为普洱茶界的共识。
1993年4月,在
思茅地委书记的全力主持下,
普洱市(时称
思茅)顺利召开了首届中国
普洱茶叶节和“中国
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堪称当时的一大盛事。
参与这次活动的各国专家学者,有200多人,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省等
普洱茶传统销售地区的
茶人,更是首次在大陆发声。
不过在这件事背后,还有一件“小事”,为接下来的
易武复兴奠定了基础——首次活动大获成果,台湾
普洱茶界首次萌生了前往云南这一
普洱茶原产地。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带大家了解,27年的那场
易武“ 朝圣之旅”。
1994年8月,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国第三届国际
茶文化研讨会顺利落幕。不过参会的台湾
茶人却没有心思在这里逗留,他们有一个更迫切的愿望:朝圣
易武。
会议结束后,陈怀远、吕礼臻、曾至贤等“台湾中华
茶艺联合促进会”的20多人,几经辗转才抵达了位于
勐腊县北部的
易武乡,但眼前的一切却让他们失望。
当时的
易武,虽然很多
茶农还在以采茶为生,但当年的茶庄和茶号都早已荒废,甚至连
普洱茶的
制作技术也几近失传,成了当地随处可见的一座边陲小镇。
一行人在当地领导的指点下,找到了对
易武茶历史有所了解的前任乡长张毅,并请这位老领导,带领他们去了过去的
六大茶山中心——
易武老街。
可惜,今日的老街丝毫看不出往日的盛景,福元昌号、
车顺号、同昌号等旧址后继无人,早已荒废,
同庆号旧址,已被家族一个不懂茶的远方亲戚翻修成民居。
就连赫赫有名的
宋聘号,也在50年前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毁,现在在原地建起了一所小学,整座
易武镇只有一所
绿茶初制所,曾经的
贡茶重镇,如今显得如此落魄。
眼前的这一幕,给仍抱有幻想的一行台湾
茶人极大的内心冲击,临走之时,吕礼臻思来想去,还是为眼前的
易武镇决定做点什么。
首批定制茶品的诞生
1995年,吕礼臻又回到了
易武,由于当时政策限制了台湾游客的停留时间,无法亲力亲为的他,只好委托张毅搜集
易武大树茶的茶青,以传统石磨
工艺压制一批
普洱茶。
这里又提到张毅这个名字,实际上作为
易武乡的上任乡长,张毅很早以前就在发掘与梳理
易武茶的历史和资料,这也是吕礼臻找他合作的主要原因。
但张毅毕竟只是一个学者,而不是熟知各项
工艺的制茶师傅,两人寻觅很久,才找到了一位
宋聘号的老师傅李官寿,还托人拿到了当时的旧石磨,并开始试制。
不过在第一次试制时,由于
采摘标准不清晰,
茶农采的第一批茶青全部不合格,只能做出20多斤歪歪扭扭的
七子饼茶,这一时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到了1996年春,经过多次试验的众人,才试制出了符合要求的茶品,吕礼臻随机下单,正式压制了3吨的传统
手工茶饼,并将其命名为“真淳雅号”。
这批茶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使用使用
易武乔木大树料
制作的规模化
普洱茶品,也即
老茶界所说的“96真淳雅号”,如今的存世量极少,几乎不在市场流通。
也是在这一年,正式退休的张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制茶上,于次年再次生产了三吨真淳雅号,并在1998年创立了自己的“顺时兴”茶庄,制出了98年
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和吕礼臻等人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邓时海。1994年的“中国古
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场的众人去参观了南糯山的
栽培型古
茶树,并被古
茶树的活力震撼。
据说当时在参观过后,邓时海就找到了省茶司的接待人员,并委托其帮忙寻找南糯山
原料,做一批
普洱茶留作纪念。
做好的茶品被命名为云海圆茶,由于
制作匆忙,用的还是
勐海茶厂的
七子饼茶通用绵纸包装,为了以示区别,邓时海又拜托其在茶饼中间打了个方孔。
次年,邓时海又委托生产了第二批“云海圆茶”,这次是
景迈山的大树料,并用上了白绵纸,不过这两批“云海圆茶”量都很小,加起来也没有3吨。
不管是“云海圆茶”,还是“真淳雅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都属于实验性质的茶品,其最大贡献,就是引来了第一波的台湾
茶人赴云南定制茶风潮。
比如台湾高雄的
茶人庄荣洁,在很早就萌生了自己定制
普洱茶的想法,在“云海圆茶”和“真淳雅号”相继问世后,他决定将这种想法变为现实。
不过他并没有走吕礼臻和邓时海的老路,而是在广东
芳村找到了一个靠谱的
茶商合作,委托
茶山资深收
茶人上山收料,并成为了
勐海茶厂首批来料加工客户。
这个靠谱的
芳村茶商是叶炳怀,他们合作定制的第一批茶品,叫“99绿大树”。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