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邓时海在当时发表的“越陈越香 ”论文,被视为台湾茶人参与普洱茶界专业研究的开端,时至今日,已成为普洱茶界的共识。
不过在这件事背后,还有一件“小事”,为接下来的易武复兴奠定了基础——首次活动大获成果,台湾普洱茶界首次萌生了前往云南这一普洱茶原产地。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带大家了解,27年的那场易武“ 朝圣之旅”。
落魄不堪的贡茶重镇
1994年8月,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顺利落幕。不过参会的台湾茶人却没有心思在这里逗留,他们有一个更迫切的愿望:朝圣易武。
眼前的这一幕,给仍抱有幻想的一行台湾茶人极大的内心冲击,临走之时,吕礼臻思来想去,还是为眼前的易武镇决定做点什么。
比如说,在易武搭建一个茶庄,重新制作一批易武茶。
首批定制茶品的诞生
这里又提到张毅这个名字,实际上作为易武乡的上任乡长,张毅很早以前就在发掘与梳理易武茶的历史和资料,这也是吕礼臻找他合作的主要原因。
但张毅毕竟只是一个学者,而不是熟知各项工艺的制茶师傅,两人寻觅很久,才找到了一位宋聘号的老师傅李官寿,还托人拿到了当时的旧石磨,并开始试制。
到了1996年春,经过多次试验的众人,才试制出了符合要求的茶品,吕礼臻随机下单,正式压制了3吨的传统手工茶饼,并将其命名为“真淳雅号”。
这批茶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使用使用易武乔木大树料制作的规模化普洱茶品,也即老茶界所说的“96真淳雅号”,如今的存世量极少,几乎不在市场流通。
也是在这一年,正式退休的张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制茶上,于次年再次生产了三吨真淳雅号,并在1998年创立了自己的“顺时兴”茶庄,制出了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据说当时在参观过后,邓时海就找到了省茶司的接待人员,并委托其帮忙寻找南糯山原料,做一批普洱茶留作纪念。
次年,邓时海又委托生产了第二批“云海圆茶”,这次是景迈山的大树料,并用上了白绵纸,不过这两批“云海圆茶”量都很小,加起来也没有3吨。
不管是“云海圆茶”,还是“真淳雅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都属于实验性质的茶品,其最大贡献,就是引来了第一波的台湾茶人赴云南定制茶风潮。
比如台湾高雄的茶人庄荣洁,在很早就萌生了自己定制普洱茶的想法,在“云海圆茶”和“真淳雅号”相继问世后,他决定将这种想法变为现实。
这个靠谱的芳村茶商是叶炳怀,他们合作定制的第一批茶品,叫“99绿大树”。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