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及宋,中国饮茶风气日渐高涨,特别是宋代宫廷禁苑和地方官吏、文人学士的尚茶、崇茶,以品茶为雅的做法,进一步推动饮茶之风吹遍全国。宋代端明殿 学士蔡襄著《茶录》、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一个官居宰相,一个贵为皇帝,他们也参与茶事,撰写茶书,这在中国饮茶史上是仅见的。在这种氛围下,使茶 叶成了举国之饮。宋人饮的仍然是饼茶,茶叶加工方法无多大变化,所以饮茶方法及所用器具,与唐代相差无几。史料表明,北宋初期,人们饮茶时,还要把饼茶碾 碎,过罗成末,再经煎茶或点茶,方可饮用。只是碾茶之前的炙茶,已不如唐代那么强调,主张视茶而行。只有经年陈茶才用“钤”炙茶;若新茶,则不再炙茶。以 后,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饮茶的主要方法。
20世纪70年代,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先后发掘出辽代墓葬群,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画面 上共有八人,分为两组:图右前方一组,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位似为女主人,三个似为茶僮,在女主人的指点下,正为点茶作准备。在他们之间,有一个茶碾子,用 它将饼茶碾成细末;一个方盘,盘中有饼茶一块,锯饼茶用茶锯一把,刷茶末用的茶刷一只;一把团扇,在烧水生火时,用于扇风;一只造型优美的荷花形茶炉,用 来生火,其上座有一把执壶,而不是煎茶用的鍑,作烧水点汤用。图左后方一组,亦为四人,是四个幼童,从神态看,似乎出于好奇,偷看点茶之道,在幼童身旁, 有一张长方形桌子,桌上放有茶碗、茶盏、茶托、执壶等,均是用点茶法饮茶所必备的器具。至于图后方的方桌,以及桌上的“文房四宝”和一个函盒,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并非为一般庶民,从女主人的穿着和打扮上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有图前方的一只正在跑跳的小狗,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辽代 (916~1125)与北宋(960~1127)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它反映的虽是我国北方辽国契丹民族用点茶法饮茶的情景,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宋 时用点茶法饮茶就更为普及了。
金南宋时期,点茶法更加盛行。对如何点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得很清楚:“然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汤就茶瓯瀹之”。罗 氏有诗日:“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供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这是对当时盛行点茶法的生动写照。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 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一篇,写到当时 饮茶所需的“茶器”,大致可分为八种。茶焙、茶笼、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
汤瓶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缾(瓶)、杓等,这些茶 具的内容,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成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 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 “图”中的“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
《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 的是量水用的水杓(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杯,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 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指的是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饮茶,更加讲究烹瀹技艺,突出精神享受。特别是宋代盛行的斗茶,是一种比品茗更为艺术化的饮茶方式,不但要评出茶的优劣,而且要决出双方的胜负,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品茗技术的最高表现形式。由于斗茶,人们不但讲究茶的烹瀹技艺,而且对斗茶用的材料(如茶、水等)和器具也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 果,这对促进茶具,以及茗茶、烹茶的发展,显然是十分有利的。与唐代相比,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
饮茶器具:宋人崇尚建盏黑釉,其理有三:一是用黑釉盏盛茶,茶盏与斗茶所需的“雪白汤花”正好黑白分明,出现对比美。
煮水器具:宋代,人们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称之为汤瓶,也有称执壶、茶吹、茶吊子的。其质地更为广泛,有用金、银、铜、铁、铅、锡的;也有用陶、 瓷、石的。
碾茶器具:据宋徽宗《大观茶论》载:“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说明当时的茶碾由碾槽和碾轮组成,碾槽深凹,但壁直,使茶能聚槽底;碾轮 薄,边缘锐利,正好与槽底楔合,容易用力。
炙茶器具:宋时的炙茶器具是金属夹子,蔡襄在《茶录》中称之为“茶钤”。不过对炙茶,宋人做法与唐代不同,蔡襄在《茶录》中道:“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这种陈茶才需要炙;“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当然也就不再炙茶了。
生火器具:宋代用的多是呈古鼎形的炉,只是质地更为广泛。
与此同时,与唐代相比,宋代饮茶,特别是上层人士饮茶,对茶具的质地更为讲究,制作更加精细。宋代周密在《葵辛杂识》中说:“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 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范仲淹诗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陆游诗云:“银瓶铜碾俱官样,恨欠 纤纤为捧瓯。”都是写当时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是金银制茶具。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说宋代皇帝使用的茶、酒器都是金棱漆碗碟。宋徽宗在他的《大观茶 论》中也提倡茶器或金或银或瓷为之。宋代饮茶之风的大盛,推动了制瓷工业的发展,其时五大名窑都曾生产茶具,它们是河南禹县的钧窑、河南临汝的汝窑、浙江 杭州的官窑和浙江龙泉的哥窑、河北曲阳的定窑。它们都先后专门为皇宫烧制茶具和其他生活用具,均讲究至极。
宋代茶具还影响和流传到了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地。宋徐竞曾出使高丽,回国后写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说到“迩来颇喜饮茶,益制茶具,金花乌盏,翠 色小瓯,银炉汤鼎”之类。日本茶道中用的“茶筅”一词,还保持着中国北宋的字形和字音。宋代流入日本的建盏,在当代日本的茶道中,同样也能见到它的痕迹。 日本叫作“乐烧”的茶盏,其外观造型与建盏基本相似。建窑烧制的兔毫盏、鹧鸪盏等,当时也流入日本,经仿制后称为“濑户烧”。宋代茶具对推动世界茶具的发 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