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香港即将回归,从民国起就经营
普洱茶的香港
老茶庄与大酒楼大量外迁,批量抛售手上的
普洱老茶,成了千载难逢的捡漏良机。
这一年,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盘踞香港茶市三十年之久的香港南天贸易公司颓势渐显,而与其交接的云南省茶司也再发生着某些微妙的变化。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对
普洱茶产业意义重大的1996年。
出口茶中的小透明
1991年以后,由于内部的制度改革,“省茶司”改为“中国上产畜产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不过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出口,大宗
普洱茶依然卖不出什么
价格。
其中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当时
茶叶的定位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在
茶叶是管制物资,经常被用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用于换取宝贵的外汇。
国外
饮茶大多偏好
红茶,在众多出口茶中,
红茶是绝对的“大哥”,国内各地的省茶司,当年就大多负责对苏联、波兰等东欧国家的
红茶出口。
有意思的一点是,当时主要是易货贸易,比如苏联就喜欢用工业品换国内的
红茶,化肥,小汽车,摩托,1952年国家甚至还用4000吨
茶叶换回百架米格机。
在如此规模的
红茶面前,主要面向东亚国家出口的
普洱茶就显得“小打小闹”,即使是在云南省茶司,
普洱茶的出口比重仍不大,利润也很低。
此外,当年出口
茶叶由国家按照
茶叶报价直接拨款,因此省茶司其实是没有定价权的,只需要也只能负责生产和出口,这可能也是当时
普洱茶卖不出价的原因。
囤积多年的库存茶
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各个产业,计划经济的生产惯例被更具效率的市场经济所取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和格局大多被打破。
而经营
茶叶出口的云南省茶司也不例外,1993年,国家一纸批文,让省茶司正式实行部门承包制,规定每个部门每年缴够
茶叶库存价值的10%即可自主经营。
政策一出,其他部门都是干劲十足,而
普洱茶部门却感觉压力倍增,原来由于
普洱茶的可存放特性,以及往年生产计划的剩余,
普洱茶的库存是非常大的。
高昂的“资金占用费”,再加上部门内的人员工资,还要背上银行利息,在这么多的压力下,省茶司的
普洱茶部门还想办法挪出经营费用以开拓市场。
更糟糕的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惯例,经营外贸生意都是先盘货再出口,客户拿到货后再通过当地银行打款,周期相对较长,占用资金也较多。
占市场大头的香港市场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香港地界存土寸金,存放成本很高,很多茶庄和
茶商都不想囤货,因此即使是大订单,也都是少量多次发货。
而刚制好的
熟茶,往往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去除堆味,才能发往香港市场,满足南天公司“
茶叶到了香港就能直接喝”的要求,一来二去,很多货就压了仓库了。
总之,想办法处理往年的这些库存茶,就成了改制后省茶司
普洱茶部门的首要难题,由此开始了一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销售战。
产量倍增的定制茶
1996年,经过了三年的政策调整与适应,各部门已经完成初步改制,原先的特种茶部,重组改建为“
普洱茶部”,后来还发展出了
普洱茶一部和二部。
当时
销法沱在欧洲市场的爆火,省茶司也很重视这块,还将
沱茶从
普洱茶管理中分了出来,成立了专门的
沱茶部,不允许其他任何部门插手。
而除了
销法沱外,各部门都可以自行找
茶厂制作普洱茶并从事销售,此时又恰逢香港回归前夕,在内外部多重原因下,香港茶市的头盘商制度也无以为继。
而在1996年以后,改制后的部门自己找渠道生产的
普洱茶,包装
内飞就不再强制要求印
茶厂名称,茶品大都只印上“中国土产畜产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
另一方面,新的部门承包制,也让几大国营
茶厂不太适应,由于来自省茶司的订单减少,很多
茶厂除了生产常规产品外,也开始承接各路
茶商的订单。
很多
茶商的定制茶都有个性化要求,比如自己选择
原料、绵纸,在茶饼里夹些东西, 比如丝带、大叶片,或者直接在绵纸上印个记号等等。
有人说,这一时期有很多品质差强人意的
茶叶,其实真相是之后的
普洱茶复兴,让这类定制茶产量剧增,总体数量增长下,遇到劣茶的概率自然也会增加。
因此,并不是说这段时间生产的
普洱茶都不是
好茶,相反,其中很多茶的品质还高于常规产品,尤其是
勐海茶厂的来料加工制下的很多茶品,更是市场中的明星。
而鉴定,验别这些
老茶的优劣,为茶友们带来更多正品
干仓的精品
老茶,就是小茶胡一直在做的事情与目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