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泰野生茶的由来
谈到昌泰野生茶,就不得不提及其标志性产品:99易昌号的创制故事。在创办昌泰茶行之前,陈世怀是国营大渡岗茶厂的一名小科长。1999年,他和厂长一起携带茶样到香港农展会,希望拓展出口业务,但未料到遭遇了挫折,甚至无法派发完所有的茶样。
在茶庄老板的介绍下,陈世怀和他的搭档认识了深圳富华公司的魏雪峰先生,以及当时担任公司业务员的太俊林先生(后来成为昌泰茶行的另一位创始人)。
面对生产困境,富华公司派遣太俊林到大渡岗协助制茶。然而,正值国有企业改革“下岗潮”的时期,这位年轻人不仅希望自立门户,还鼓励陈世怀一起创业。
陈世怀对此有些犹豫,于是太俊林果断回公司说服总经理魏雪峰预支了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给出了“只要品质好,公司来包销”的口头承诺。在这样的支持下,陈世怀终于下定决心好好干了。
两位充满信心的年轻人在易武大街注册了“昌泰茶行”公司,以“易武”和“昌泰”两地的首字命名,准备制作属于他们的第一批茶品,这就是99易昌号的由来。
1999年6月,昌泰茶行从大渡岗茶厂“挖”来了两位技术人员,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几台基础制茶设备也齐备了,易昌号开始准备投入生产。
由于缺乏经验,大家都没有预先准备压茶所需的布袋。当需要使用时,才想起没有备好这种小布袋,而且市场上几乎找不到有售的。只好紧急动员家人连夜使用缝纫机手工制作。然而,这些手工制作的布袋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太薄,用了几次就破了,有些规格不匹配,导致压制出的茶的重量和紧密度不一致,甚至许多沱茶形状不规则,有些压出来的沱茶中心位置不齐。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昌泰茶行的第一年就压制了54吨的易武原料。生产出了6种不同品种的茶饼,还有茶砖、茶沱、大饼、小饼等不同规格的茶品。这一过程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才全部完成。
民营茶厂出品,制茶总数突破50吨,全由易武古树茶纯料制作,这些标签都是99易昌号的身份象征。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完全采用大树茶的制作工艺。实际上,99易昌号之所以全部采用易武纯料,并非出于深谋远虑,而是被迫之举。
在昌泰茶行成立之前,易武乡就有一家乡镇茶企,主要从事烘青绿茶生产。然而,这家企业陷入了困境,资不抵债,于1999年被银行卖给了龙生公司,并更名为龙马茶厂。
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昌泰茶行这个初创茶企虽然资金和资源匮乏,却只能收购龙马茶厂不要的大树茶。这些品质极佳的原料,在当时仅售几块钱一公斤。
昌泰茶行收回这些原料后,按照级别和嫩度进行了划分。受绿茶思维的影响,相对细嫩的被称为极品,稍次的被称为精品,而剩下的粗料则被用作正品。
昌泰野生茶的发展
易昌号虽然曾经历一番波折,但最终凭借卓越品质大获成功,也让昌泰茶行初露头角。因此,陈世怀先生决定继续挖掘当时市场上几乎没有涉足的古六大茶山野生纯料茶。
在产品定位上,由于99易昌号的成功,易昌号系列已经成为昌泰茶行的旗舰产品。然而,昌泰并没有过度依赖易昌号的名气,而是选择给不同山头的野生茶起不同的名字。其中,陈鸿昌系列茶品虽然知名度稍逊于易昌号,但品质同样出众。
2001年,为了与专注于易武产区的易昌号区分开来,昌泰茶行推出了一个名为“陈鸿昌”的六大茶山纯料系列产品线。首批陈鸿昌蛮砖以及陈鸿昌倚邦于同年问世,而2003年,陈鸿昌蛮砖和陈鸿昌倚邦再次推出。由于当时处于试制阶段,这几款茶的产量都不多,至今留存的更是少之又少,成为真正的“昌泰野生特难寻”。
作为昌泰茶行极为重视的系列之一,陈鸿昌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改革。例如,2003年,陈鸿昌品牌进行了改名,更名为“陈弘昌”,同时进行了新一轮的包装设计调整。版面正中的方形图案被替换为圆圈,以提高产品的辨识度。
从2004年开始,昌泰陈弘昌系列展开了一次巨大的升级和扩展,增设了更多的茶区。易武茶区的曼撒、蛮砖、易武正山,以及勐海茶区的班章、巴达,甚至包括当时鲜为人知的景谷千家寨,都被纳入了产品线中。陈弘昌因此成为当时小众名山纯料茶的代名词。
2004年,昌泰对景谷茶区的青睐进一步增加,推出了全新系列产品:“极丰源CTCH”。这个系列独辟蹊径地将易武古树料和景谷野生料巧妙拼配,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茶品。当年的产量虽然不多,如今更是存量稀少,在昌泰茶行的野生茶系列中也是屈指可数的珍品。
2005年,昌泰茶行转制为昌泰集团后,陈弘昌正式被定位为集团内部的高端纯料路线。作为集团的旗舰产品之一,陈弘昌与主打拼配风格的“昌泰号”和昌泰的标志性产品“易昌号”一同,成为了昌泰集团早期野生纯料茶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