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箸,通“火筯”,形制如吃饭用的筷子,加上成对使用和用于火中,故俗称“火筷子”,又名“降红”。“火箸”这个词多见于古书,宋代邵伯温《邵氏见闻录》中就有“以火箸画灰”的记载;《红楼梦》第五十回中亦有“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的描述,充满吟诗作赋的雅趣。
图中所示是一件民国时期的火箸,为铁质,形制上方下圆,为防止两根失散,在顶端略下处均穿小孔,以铁链相连。火箸明显长于筷子,这也是为了保持与火炭的距离,以免火焰伤及皮肤。这件火箸上方还刻划了一些横竖不一的纹饰,既有装饰美感,又起到了防滑的效果。
我国古时使用火箸,除了作为民间冬日取暖御寒的火炉辅助工具之外,多将之归于茶具之列,用之在烹茗煮茶时夹炭簇火,亦用于撬动火炭、炭灰,以疏通增旺火势,达到煎沸煮茶之水的效果。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茶·茶具》载:“茶具十六器,收贮于器局供役……降红,铜火筯也,用以簇火。”火箸作为茶具十六器之一,在书画、瓷器、杂件等古代艺术作品中多有出现。
小时候,老家也有用到火箸的,乡亲们一年四季忙忙碌碌,根本没有烹茗煮茶的雅兴,火箸多用于冬天御寒的烘笼、手炉和火盆,添炭、增火,发挥着往炉膛添柴送火的火钳一样的作用。那时候,每到隆冬时节,家里常常在堂屋里生起一个火盆,烧的是柴炭。我们围着火盆烤火,用火箸将土豆和红薯埋进炭火中,烤熟后再用火箸扒出来,至今想起来,唇边仿佛还残留着一丝温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