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源远流长的种茶历史,但自晚清以降,中国茶的荣耀时代一去不复返。今天,中国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生产茶叶约20吨,但总经营额却不及英国“立顿”一家。英国不产茶叶,但却有世界第一茶叶品牌“立顿”。而今天论起茶文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的茶道。在中国经济崛起的时候,该如何复兴中国茶业与茶文化.《茶叶江山》(周重林、李乐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提出了这一催人深思、发人深省的问题。
追问茶树原产地,关乎茶业从业者尊严
中国茶网资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中国茶业从业者的忧思和责任感,其中焦点问题是茶树的原产地在哪里。作者在书中援引了茶叶专家吴觉农的大量研究成果。吴觉农《茶树原地考》从饮茶史的角度,回顾了茶在中国的饮用、消费历史,并从植物学意义上追溯。发表于1979年的《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一文,加大了对各派学术观点梳理与评述的力度,并从地质学、植物学等层面上深入探讨茶树原产地问题。
为什么茶树的产地那么重要呢.在本书中,周重林就以《吴觉农选集》中吴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外遭受歧视的亲身经历,强调了“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故而追问茶树原产地,其意义不仅在于澄清茶树的“籍贯”,更关乎茶业从业者的尊严。两位作者广征博引,运用大量资料,反驳英国学者提出的“世界茶树原产地在印度”的观点,证明印度茶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英国对中国古茶树资源的掠夺。
遗憾的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茶叶江山》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两位作者说:“一个主要原因是测量茶树年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人拿得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另一个原因是地下考古尚未发现古代茶树花粉。”因此,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茶业专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也需要考古证据的支持,以正本清源、去浊扬清,才能更有助于中国茶业的复兴。
不过对作者“因为茶在英国和印度的崛起,古老的中国茶丢掉了荣誉的光环”的评估,笔者以为有欠妥当。作者在书中驳斥英国学者莫克塞姆的著作《茶:嗜好、开拓与帝国》,认为莫克塞姆忽视了中国茶业的世界地位,否认印度茶业是依靠中国茶树发家的,透露出西方根深蒂固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但翻阅《茶:嗜好、开拓与帝国》后,可以发现,莫克塞姆本人有在印度种茶的经历,全书基本围绕着印度茶业来说明茶园种植业、制茶工艺、东西方茶交流等内容,于中国茶业的确少有涉及,这是莫克塞姆的偏见和不足。但是,有一点必须明了,或许印度茶业在发展之初有过“偷盗”中国茶种和茶技术的行径,但19世纪印度茶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已具备了机械化大生产的规模,而中国同时期仍固守停滞落后的手工产业,这才是中国茶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因此,周、李的观点有些偏移了重心。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