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点茶道的形成

时间:2018-08-14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点茶道的形成 (一)蔡襄《茶录》奠定点茶道的基础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蔡襄习知茶事茶艺,撰有《北苑茶》、《和杜相公谢寄茶》、《造茶》、《茶垄》等茶诗。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
 
    点的形成
   (一)蔡襄《茶录》奠定点茶道的基础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蔡襄习知茶事茶艺,撰有《北苑茶》、《和杜相公谢寄茶》、《造茶》、《茶垄》等茶诗。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遂撰《茶录》二篇,上篇论茶,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下篇论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茶录》成书于皇祐三年(1051),当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期。
   《茶录》着重于点茶道的习茶程序,概述如下:
    1.备器
   《茶录》记录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匙、茶盏等。“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茶录·汤瓶》),汤瓶是点茶的典型茶器。特别崇尚建安黑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茶录·茶盏》)。
    2.择水、取火
    宋代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取火同于唐人。
    3.候汤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茶录·候汤》)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
    4.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罗茶、熁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关于洗茶、炙茶,“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茶录·洗茶、炙茶》)
    关于碾茶,“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茶录·碾茶》)
    关于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茶录·罗茶》)。
    关于候汤,“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茶录·候汤》)
    关于熁盏,“凡欲点茶,须先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茶录·熁盏》)
    关于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茶录·点茶》)
    关于品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茶录·香》)。
   《茶录》对点茶茶艺作了完整的阐述,奠定了点茶道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叶  茶道  茶艺  品茶  藏茶  茶经  洗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 茶
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 茶
天天喝茶的你,知道中国茶道的
天天喝茶的你,知道中国茶道的
红楼梦里的十盏茶道尽人生百态
红楼梦里的十盏茶道尽人生百态
茶道二十四器,给爱茶人
茶道二十四器,给爱茶人
何为茶道?
何为茶道?
中国茶道四要素
中国茶道四要素
地方特色茶艺品味中华茶道
地方特色茶艺品味中华茶道
怎么理解与阐释茶道?
怎么理解与阐释茶道?
茶道,贵在简朴
茶道,贵在简朴
茶道六君子是哪六种?
茶道六君子是哪六种?
老茶客的茶道细节与品鉴技巧
老茶客的茶道细节与品鉴技巧
茶道与中医养生文化的关系
茶道与中医养生文化的关系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