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易武自古产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语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当地有个地方叫花蛇洞而得名。易武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曼撒茶山、曼腊茶山三座茶山,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也是古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加工地和交易地。
据《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期秦吞并蜀国后,巴蜀以南地区因道远险阻,地方势力始终难以监管,成了秦王的一块心病。为了巩固边疆,公元前250年,秦王命李冰在云南开辟了一条通向南方的道路,因这条官道仅宽五尺,又称“五尺道”。唐宋时期,茶马互市兴起,茶马交易带来的巨大利润,促成了这条古商道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延展,形成了一个覆盖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道路群。
易武这段茶马古道修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是一条专为皇帝运送贡茶的官道。清雍正七年(1730),清政府在易武设“钱粮茶务军功司”。乾隆九年(1744),随着易武、倚邦产的普洱茶被列为贡茶,每年易武茶区需解决贡茶六万余斤,商业的繁荣,直接促成了清道光年间易武茶马古道的修建。从易武出发的这条茶马道共230多公里,向南延伸连接普洱茶的集散地思茅,然后接上北上的驿道。沿着这条路,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开始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地,易武同庆号、福元昌号、同兴号、宋聘号、同昌号等老宇号茶庄的名声也开始声名远播。
咸丰后期,滇西发生战乱,滇藏茶道阻断,易武人转而将茶销往东南亚和中国香港。抗战时期,易武茶业萧落。改革开放后,易武人开始重振茶业,但随着交通的日渐发达,这条走了两百余年的茶马古道已逐渐被野草淹没。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