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茶的历史

时间:2015-08-08 10:38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茶,原产于中国。我国人民发现茶和利用茶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大约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就有了对茶的认识。《神农本草》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是古代先民的代表,[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由狩猎时代演变到养殖和耕种的时代,就

普洱茶

    ,原产于中国。我国人民发现和利用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大约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就有了对茶的认识。《神农本草》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是古代先民的代表,[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由狩猎时代演变到养殖和耕种的时代,就已经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了。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3000年。茶字最早见于周公旦《尔雅》"槚、苦茶"。正如本文开头所讲的:槚和茶都是古代茶的名称。晋代《华阳国志》上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这就表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的时代,茶叶便作为贡品,由贵族享受了。
  公元前59年王褒写的《僮约》记载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样两名话。第一句的意思是:要把所有的茶具都洗得十分清洁。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要求家僮要到武阳(现今在四川省彭山县)去买茶。王褒,当时是蜀郡资中人,官至谏议大夫。他在未做官时曾寓居成都寡妇杨惠家。杨氏亡夫有一家僮名叫便了,王褒经常要他酤酒做事,引起便了的不满,又疑王褒与杨氏有暧昧关系,就跑到主人墓前发牢骚、讲怪话。王褒得知大怒,与杨氏商议出钱1.5万贯买便了为已奴。《僮约》就是买便了时所写的契约。这个契约的封建内容,我们可以不加评论,但是《僮约》所记载的关于茶事的两段话却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一是反映了早在2000多年以前,士大夫家里饮茶之考究;二是反映了汉代四川的社会经济生活情况,那个时代四川彭县已经出现了茶叶市场。这可以说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文字还不统一。茶的名称也存在同物异名。直到公元765年。唐代上元初年,陆羽(733-804)著作的《茶经》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的专著,书中将茶字减去一横,成为"茶"(CHA)。据《茶经》注释:"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字"。至此,茶字统一读音,统一书写,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笔划,分三部分组成:上部为艹,像茶的芽叶;中部是人,像树冠:下部为木,代表树干,是木本植物。
  在中国和日本国也有人将茶字,分解为艹,中部为八,下为十八。艹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寓义人长喝茶可以活到108岁,健康长寿。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叶的传说
  很久以前,巴山脚下住着一位老人,她养的一只老母鸡,每天准时下个蛋,从不乱窝。这天,老人听到老母鸡“咕嘎咕嘎”的叫声,照例又去收鸡蛋,谁知蛋窝里竟然空空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奇怪,鸡蛋到哪儿去了呢?
    这天中午,老人眼瞅着老母鸡进了窝,一会儿,老母鸡就又叫起来。这时,只见从鸡窝旁的草丛中窜出一条五尺多长的菜花蛇,一张口把鸡蛋吸了进去。然后,蛇身卷动一摔,顿时就把鸡蛋摔碎“消化”了。老人又气又恨,决定惩罚这条蛇。她用心找了一个鹅卵石,把它悄悄放进鸡窝。刚到中午菜花蛇又窜出来了,它一张嘴,把“蛋”吸了进去。眼看着蛇腰鼓起了一个大包,蛇翻来翻翻摔动着,就是摔不烂,那“蛋”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啦。菜花蛇肚胀得难受,挣扎着大口大口地吸食篱笆旁边的一棵树上落下的叶子。咦!又怪了,不一会儿,蛇肚子胀起的疙瘩小了小了,以至恢复了常态。
    这可真神了!难道那树上的叶子能把石头化掉?老人自言自语。思索了一阵,她判定:这一定是棵宝树。以后,她就氢这棵树用木栏围了起来,施肥浇水,精心养护。
    一天,邻居送给老人一块野猪肉,她吃得多了些,到晚上感到肚子胀得难受。她忽然想起了那棵“宝树”就摘了几时征叶子放在嘴里。嚼呀嚼,还真灵,一会儿肚子就不胀了,打那以后,老人就把“宝树”上落下的叶子拣起来存好,邻居谁消化不好了,就给向片吃。时间长了,人们不发现这叶子不光能消食,还能生津解渴,提神明目。你传我,我传你,都来向老人要那“宝叶”。
    老人把邻居们领到形容词树下,把她看见的情况述说了一遍,大家根据老的姓给“宝树”起了个名字叫“查树”后来,变成了“茶树”,“查树”的种子逐渐种植在满山遍野。茶村上的叶子叫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了。
    揭开中国历代饮茶法
    远古时代
  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采集嫩梢,生嚼鲜叶。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原始粥茶法。
  南北朝
  统治阶级嗜茶成风,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气氛肃穆庄重,礼节严格。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坐禅饮茶。
  唐代
  陆羽《茶经》之前,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再加上葱、姜、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调料,人们开始对水品、火品、饮茶技艺非常讲究。
  宋元时代
  将团茶碾成细末,置入盏内,冲入少许沸水,搅拌调匀,再注入更多的沸水,并以茶筅搅打至稠滑状态即饮。这是当时最受推崇的研膏团茶点茶法。普及民间的另一大特色茶事, “斗茶”,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括水、具、火候、注汤时机和调汤动作等系列内容。
  明清时代
  茶叶由紧压茶改为条形散茶,於是,人们不再将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将散茶加入或盏中沏泡饮用。这种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推崇小缓啜的“工夫茶冲泡方法标志着炒制散茶的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一凡)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六大茶类 茶叶市场 茶叶香气 炒青绿茶 饮茶习惯 冲泡方法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的历史与本身
普洱茶的历史与本身
易武普洱茶的历史时代
易武普洱茶的历史时代
清宫赏识普洱茶的历史
清宫赏识普洱茶的历史
贡茶的历史起源
贡茶的历史起源
普洱茶的历史断层时期
普洱茶的历史断层时期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分成好几个阶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分成好几个阶
普洱七子饼茶的历史
普洱七子饼茶的历史
初探普洱茶的历史起源
初探普洱茶的历史起源
制茶饮茶的历史演变
制茶饮茶的历史演变
蒸而团之制造紧压茶的历史
蒸而团之制造紧压茶的历史
易武和普洱茶的历史记载
易武和普洱茶的历史记载
关于乾隆皇帝爱茶的历史记载
关于乾隆皇帝爱茶的历史记载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