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方产的茶。这个定义通行于明代,到清代,由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前后普洱的农民起义被镇压,大军过后,兵祸无情,普洱当地茶产量几乎降为零,普洱茶以地名命名的时代也宣告结束。
云南茶叶的发展时期是明代,当时最有名的茶为昆明太华茶、大理感通寺茶和湾甸(今昌宁县内)茶。大路茶有永宁(今宁蒗县)“剪刀粗茶”,车里(今普洱县以西、西双版纳)“普茶”和乌蒙(今昭通地区)的“乌蒙茶”(乌蒙当时归四川管辖)。当时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当数“普茶”。据万历《云南通志》:“车里之普耳(明代“普耳”之“耳”无三点水),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谢肇浙《滇略》中也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两条关于普洱茶的最早的记载,对解读普洱茶名称的由来和产地之争有重要的意义。当时普洱茶内销量在天启年间(1621~1627)已达到四百担左右。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同意达赖喇嘛的要求在北胜洲(今永胜)建立茶叶市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丽江府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丽江建立茶市,商人领引(茶引相当于后来的税单+准运证)后赴普洱府买茶贩往“鹤庆州之中甸各番夷地方行销。”其时,贩茶入藏,每驮抽税银四钱五分,年解银三百七十九两五钱二分,相当于八百四十三驮。云南共发茶引三千引,以税收记,则茶叶入藏数仅为允许出关数的三分之一。吐蕃对茶叶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云南的茶叶生产。为了规范市场,清政府规定云南藏销茶为七子饼茶,每七圆为一筒,重老两四十九两。每年注册销量为3000担,约相当于现今150吨左右。
在分析这篇文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给普洱茶下个定义,到底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方产的茶。这个定义通行于明代,到清代,由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前后普洱的农民起义被镇压,大军过后,兵祸无情,普洱当地茶产量几乎降为零,普洱茶以地名命名的时代也宣告结束。第二个定义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通常被称为生茶),这类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有可能变成自然后发酵茶。第三个定义是指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通常称为熟茶)。它的销量比重大,传播最广。其茶叶采摘之后,杀青,手揉,在阳光下晒干,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过一秒钟后发酵工艺制成熟茶。这种茶具有醇和、耐泡、陈香的特点。
有了阮福前文和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结合他们,将清代以后的普洱茶史解构为神秘的、考据的、香艳的、富贵的等不同侧面,展示其丰富性与厚重的文化积淀。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