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时间:2019-03-08 15:26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史资料表明,中国的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茶的文化早已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对茶情有独钟,茶文化的兴盛与普及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这是进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茶只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道 茶文化 中国茶 各茶类 茶树 茶叶 饮茶 茶具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推广茶文化能“轻学术”吗
推广茶文化能“轻学术”吗
2016年中国·仪征“绿杨春早”
2016年中国·仪征“绿杨春早”
苍梧六堡茶文化旅游节在梧州市
苍梧六堡茶文化旅游节在梧州市
达州进行茶文化体验游
达州进行茶文化体验游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
2016湖南茶文化节将于本月6日
2016湖南茶文化节将于本月6日
第八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亮
第八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亮
茶文化博大精深还是多看多学才
茶文化博大精深还是多看多学才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陕西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
陕西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
宋代的斗茶文化
宋代的斗茶文化
日常生活中的茶文化
日常生活中的茶文化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