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两汉
西周: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
东周:春秋时期《晏子春秋》载,茶叶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秦统一六国后,四川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向陕西、河南等地传播,后逐渐沿着长江中、下游推移。
西汉:《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是茶叶进行商业贸易的最早记述。
东汉:华佗的《食论》提出“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用效能的首次记述。
三国两晋
《三国志》记载了东吴君主孙皓(孙权后代)“赐茶茗以当酒”的故事,这是“以茶代酒”最早记载。
西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中有句:“芳茶六种清凉冠”;孙楚所作歌中也提到:“茶,巴蜀出”,可知长江流域是中国茶树的发源地。
东晋《晋书》载:谢安、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利用茶果招待宾客。可知在当时以茶果待客,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南北朝
南朝接近茶叶产地,饮茶极为普遍,至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从南朝归顺北朝的人日益增多。但在南北朝初期,茶是作为贡品出现的。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们为逃避现实,整日作诗品茶。使茶叶消费激增,茶在南方成为普遍饮品。
唐朝
唐代饮茶已是日常普及之事。因茶性寒回甘,能提神醒脑,所以很受欢迎。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事大兴”,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础。唐代茶业由此日益兴盛,产茶地遍及大江南北,茶类名品异彩纷呈。茶叶生产、贸易迅速兴旺。与此同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茶籽回国,将茶叶传播到日本,是后世茶文化遍及世界的发端。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以及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宋朝
宋代品饮采用点茶法,接近于我们现代的饮用方法。贡茶的出现促进了饮茶的发展,“斗茶”(又称“茗战”、“点茶”、“斗碾”,是品评、判别茶叶优劣的方法)之风大兴,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上至官廷,下至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评判茶品优劣的技艺和习俗。图中四个茶人,两人已捧茶在手,一人正提壶倒茶,另一位茶童模样的正扇风烹茶。人物刻画细致、高雅,非常生成地表现了宋代茶人“斗茶”时的情景。
元朝
元代时期,民间一般只饮散茶、茉茶,饼茶与团茶主要用于贡品。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机械制茶叶。据王桢《农书》记载,元代某些地区采用水转连磨(利用水力带动茶磨碎茶)技术,大大提升了制作效率。
该画是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的元代画作。画中一座草庐内陆羽正抱膝而坐,身旁童子相伴,为他点炉烹茶。画上题“陆羽烹茶图”,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体现了元代时期的饮茶文化。
明朝
明代时,各地的茶叶贸易已很普遍。这时的饮茶方式由煎煮逐渐变为泡饮。饮茶场所也由户内移至户外。“斗茶”之风较宋代更甚,茶人之间互相比较茶技高低,饮茶又一次大为风行。明代的制茶工艺大部分地区改为炒青,并开始注意成茶的外形,均把成茶揉搓成条索状。
画中描绘了一主二仆户外煮茶的场景。画中一位官人安坐榻上,身旁置的竹炉上正煮着茶水。一位老仆正从坛中取水。明代饮茶由煎煮逐渐变为泡饮。饮茶场所也由户内移至户外。饮茶之风又一次大为风行。
清朝
清代初期,清政府废弃所有禁令,允许人民自由种植茶叶,茶已是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饮品。这时的茶叶生产已相当发达,开始向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出口。但随着清代政治、经济的衰落,茶文化也不再有唐宋时的兴盛,开始日渐走向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