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台茶兴起之二─精制外销
1869年宝顺洋行以两艘帆船载运21万斤乌龙茶打着FORMOSA TEA标志由淡水直销纽约,大受欢迎,开启台茶直销欧美市场。外商纷来设洋行外销台茶,1872年大稻埕已有宝顺、德记、怡记、水陆和爱利士五洋行从事台茶贸易。
1872年大稻埕乌龙茶滞销,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
1881年福建同安吴福老设『源隆号』精制包种茶并外销。
1889年刘铭传令茶业界成立『茶郊永和兴』〈今日台北市茶商公会的前身〉,以防止茶叶掺混劣品,并团结业界,改良技术,扩张市场。乌龙茶由洋行主销欧美市场〈1885-1894十年平均年销一万三千吨〉、福建茶商之包种茶主销南洋市场〈1894年有一千七百吨年出口量〉。
1896-1945-日据50年台茶发展
1903年总督府在草湳波(桃园埔心)设试验场,试制红茶,1906 年生产, 1908年输出土耳其、俄国。
1926 引进阿萨姆种于鱼池,设红茶试验所。
1933年满洲国成立,以熏花制造的包种茶即开辟中国东北市场。输出量逐年递增,1942年达五千一百公吨。
1937 红茶输出五千八百公吨,战前最高量。主要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香港、东北。
1944包种茶输出七千八百公吨历年最高。
1918年乌龙茶年销八千八百公吨,为最高量。
日本据台五十年,茶叶为主要出口产物,其出口值平均占全台30%。
1945-1980年代台茶发展
1946-1948包种茶因东北和华北花茶市场需求,逐年递增。
1949红茶年出口六千八百吨,约占当年出口茶量48 %,以后年递减。
1948引进炒菁绿茶,市场以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图尼西亚、阿富汗为主。
1963绿茶输出627万公斤占当年出口46 %。
1965引进日本蒸菁绿茶(煎茶),1973达1200万公斤,占全年出口量51 %。1980年以前,台茶以外销为主。
1981-2000-近20年台茶演变
由于台币升值,茶叶生产与制造劳工缺乏,工资上涨,台茶逐渐失去外销竞争力,外销量逐年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