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普洱茶名重天下、清代是普洱茶发展的鼎盛时期,朝廷逐渐认识到茶叶经营的重利,放宽了茶叶的控制政策;“茶马互市”贸易逐步被开放到民间,茶商大增。此时普洱茶也己是朝廷钦点必贡的物品,因此清政府对茶山的管理,贡茶的采摘、制作、花色品种、数量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的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当时有“普洱茶名重天下”、“普洱茶名遍天下”之说。
1726年,雍正皇帝指派满载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三年后设置“普尔府”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利,同时还推行了“岁进上用茶芽制”,就是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以博皇帝的欢心,普洱茶在当时还曾。经得到皇帝多次赐匾。
那个时候,为了配合每年贡茶的制作及处理,清廷在普洱府的宁洱地方建立了普洱贡茶茶厂,每年进贡清廷大量的普洱贡茶;所进贡的普洱茶是“八色茶品”,即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同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散茶、蕊茶散茶、匣装茶膏”共八种。
据说,当时有一种叫做“女儿茶”的最受人们的喜爱,连大观园里贾宝玉都喜欢普洱女儿茶。文献中,“女儿茶”有两种说法,《滇南新语》中记载:“旨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仓资,故名。”“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团。”另外在《普洱茶记》中却如此记载,“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园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
《滇南新语》中的“女儿茶”是,至十斤的团茶,而《普洱茶记》的“女儿茶”则是四两重团茶。前者是1755年所撰,后者是在1825年著的,其间相距70年,有人提出这也许是“女儿茶”由早期的大而圆,到了后来减肥成小巧玲珑的“小团茶”的原因。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