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法”又称“斗茶”。如果说唐代饮茶方法的主流是“煮茶法”的话,那么宋代的主流饮用方法就是“点茶法”宋代“点茶法”不再将茶末置于茶鳆中煎煮,而是将制备好的茶末直接放在茶盏(饮茶用的茶碗)中用煮好的开水调匀、冲点、击拂,使茶汤产生泡沫并鉴赏饮用131。这种“点茶法”实际上是从唐代中期以前民间已经存在的“腌茶法”中改进而来的,其特征茶具是煮水注水用的小嘴“瓶”、盛茶纳水用的“盏”和击拂生沫用的茶匙(古称“茶筅”)。从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等茶书的有关记载中可以看出,宋代“点茶法”的基本程式分为: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烧水)、熠盏(烘茶盏)、调膏、注水、击拂、奉茶等9个步骤。点茶法与煮茶法最根本的区别,首先在于前者不加任何芳香佐料,追求纯粹的茶味,就连陆羽主张的加盐习惯也被彻底地拚弃:其次是不再使用鳆来直接煮茶,而是改用铫(一种有嘴有柄的煮水器皿)或小口瓶来烧水,再将沸水注入盛有茶末的盏中调匀击拂产生沫饽而后饮之;其次是对茶汤泡沫的鉴赏比唐代有了更大的进步,追求茶汤泡沫(汤华或沫饽)洁白,而且越白越好,正所谓的“斗浮斗色倾夷华”。蔡襄在《茶录》指}}{:“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香,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昧,茶味主于甘滑。”《大观茶论》则将茶汤的“滋味”放在第一位:“味,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以。…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可以说。到宋代,我国饮茶方法的主流已经由干百年来的“调饮法”变为了“清饮法”(部分少数民族除外)。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