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简介: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时间:2014-06-20来源:未知 作者:文哥浏览:
在明清时期,我国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在明清时期,我国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中国茶道  中国茶  各茶类  茶叶  饮茶  茶具  茶道  品茶  泡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显示您品味高低的这些茶文化
显示您品味高低的这些茶文化
2017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会
2017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会
林招水:“种”茶文化的人
林招水:“种”茶文化的人
丰富多元的新加坡茶文化
丰富多元的新加坡茶文化
五彩缤纷的世界的茶文化
五彩缤纷的世界的茶文化
《普洱春秋》近日出版:普及茶
《普洱春秋》近日出版:普及茶
武陵山片区餐饮、茶文化技能大
武陵山片区餐饮、茶文化技能大
川茶集团“茶文化宣讲员”培训
川茶集团“茶文化宣讲员”培训
白云山林场打造白云银毫茶文化
白云山林场打造白云银毫茶文化
第25届信阳茶文化节筹备工作汇
第25届信阳茶文化节筹备工作汇
中国藏茶文化中心落地毛里求斯
中国藏茶文化中心落地毛里求斯
去这十座城市茶馆喝过茶才算入
去这十座城市茶馆喝过茶才算入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