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 十二月初八,开化(今云南文山县)总兵阎光纬“进普洱肆拾圆,孔雀翅肆拾副,女儿茶捌篓”。是普洱茶、女儿茶进贡最早的记载。
1729年(清世宗雍正七年)设攸乐同知 清廷在云南景洪攸乐山增设“攸乐同知”,驻右营,统兵五百,负责征收茶税等事务。另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设立“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负责管理当地赋税和茶政方面的问题。
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思茅设总茶店 清倪蜕《滇西历年志》载,雍正七年乙酉,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课转运由来已久。“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肃上议,将新旧商民全部赶走,逗留复入者俱枷押出镜。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前后张泓《滇南新语》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冒普洱茶以愚商贩。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治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制抚例用三者充岁贡。在岁贡中,亦有女儿茶膏,并进蕊珠茶。是这时对云南普洱茶最为翔实的记述。
1799年(清仁宗嘉庆四年)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普洱茶产销处于极盛时期。
1807年(清仁宗嘉庆十二年)师范在这年撰刊的《滇系异产》载: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较胜。
1825年(清宣宗道光五年)阮福《普洱茶记》上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这是第一篇详细记述普洱茶的文献。
1838年(清宣宗道光十八年)云南勐腊易武茶商张应兆和全寨人在原石屏会馆关帝庙右侧竖立茶案碑石碑文一千一百四十二字,记载张应兆、胡邦有上诉易武土官,要求减轻茶税,土官不予采纳,还对张的两个儿子监禁虐待。张又约吕文彩上控易武土官,引起普洱府重视,
黄主讯断了全案,谕易武土官听其民便,不得苛索。并提高了茶价,减少了茶税。为了不使易武土官滥派茶税,或日久复辙,张应兆便在易武立了一块断案碑。
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德宗实录》载,六月云贵总督崧蕃甘奏,思茅开设洋关,厘务减色,请将所产普茶,照本省土药抽收地厘金,以顾滇饷。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