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

时间:2023-06-17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 英德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
 
   英德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鸦片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产茶之兴盛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形成。据历史记载:唐朝时,英德(时为浈阳县)南山风景区建有“煮茗台”一处;南山北宋《众乐亭》摩崖石刻云:“刻绝壁间涵晖谷、凌烟嶂、飞霞岭、希阳岛、煮茗台、寒翠亭,皆唐人遗迹”。南宋英洲知县汪任曾以“煮美茗”为题写诗赞美“煮茗台”:“石梯千级杖藜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游汲灵泉煮佳苟,渴心滋润困魔醒”;及有“煮茶行院供谈笑,耿耿园林晕画栏”,等诗文。可见,英德人民在唐朝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由于种茶业的兴起,产制的佳茗多被列为朝廷贡品。据历史载,明朝时英德所产贡茶为朝廷贡品。又据清康熙年代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进贡朝廷。”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硃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鹤子乡浮山茶皆奇品……。”清宣统《英德县志》则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坭坑者香古味醇,如扑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为不逮……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旧茗茶山亦产茶。”不过,那时种植的是“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的小叶种茶树。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英德茶叶曾在19世纪前半叶兴盛一时,以后因战事不已,出口受阻而逐步萎缩,到20世纪初茶园荒芜,茶业凋零,茶叶贸易几乎销声匿迹……
 
   纵然如此英德毕竟是个古老茶区,饮茶习俗依然浓厚,无论城镇或乡村,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成为一种淀积的文化现象,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无法考究)还衍生出一个家喻户晓的“擂茶粥”的饮食文化。此种食“擂茶粥”现象较之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饮“擂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这个地区特有的茶文化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饮茶习俗  中国茶叶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茶树  茶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唐代茶文化发展
唐代茶文化发展
哈尼族的茶文化习俗
哈尼族的茶文化习俗
什么是盲式茶文化
什么是盲式茶文化
许嘉璐茶文化三题
许嘉璐茶文化三题
吃茶去是一种禅茶文化
吃茶去是一种禅茶文化
英国下午茶茶文化
英国下午茶茶文化
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
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
首家津台茶文化交流示范点揭牌
首家津台茶文化交流示范点揭牌
李清照之茶词与宋代茶文化
李清照之茶词与宋代茶文化
第十四届石门茶文化系列活动发
第十四届石门茶文化系列活动发
津台茶文化交流点落户河东
津台茶文化交流点落户河东
川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川茶文化
川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川茶文化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