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茶马互市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顺洽初年(1644)到康熙七年(1668),为恢复、发展、繁荣兴旺阶段,康熙七年至雍正未年(1735)为时兴时罢阶段。乾隆元年(1736)至道光二十(1840)为衰落消亡阶段。
顺治年间的茶马互市贸易,是在硝烟四起,政局不稳定,朝廷急需战马的情况下进行的。到顺治未年,全国统一局面基本形成。康熙亲政后,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库收入,巩固统治政权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明智而有效的政策:奖励垦荒,劳动者得到实惠,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康熙八年,实行“更名出”,把明朝藩王的土地“给以原种之人,号为更名出,永为世业”《清朝通典》。使无田的农民有了合法的土地。同时实行减兔赋税政策。除水旱灾害全免外,并在全国实行轮减,减轻农民的负担。康熙十五年(1712)又实行“滋主人丁,永不加赋”,刺激了人口增长。雍正元年(1723),诏令“摊丁入田”,即按财产和负担能力交税。既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又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这些政策和措施,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了台湾之后,全国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封建统治秩序进一步稳定,朝廷对茶马贸易开始淡化。
康熙、雍正时期,清朝不仅控制了满、蒙民族马匹来源,而且在察哈尔和辽西设立了牧马场。乾隆年伺又在甘肃、新疆建立,以解决军马和御马的需要。同时,由于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需要内地商品的种类日渐增多,单纯的茶马贸易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朝廷又鼓吹“满蒙一家”,“内外一体”,因此,蒙、藏、回等民族商人大量涌人内地,内地商人也进入边疆,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增长,冲破了官办茶马贸易的樊笼。
茶叶是我国出口最早的传统商品,五世纪输入亚洲一些国家。十六世纪输入荷兰和英国,十六世纪输入美洲,独占世界茶叶市场。清朝康熙中期,华茶输出价值占出口总值60%。乾隆末期(1790一1794)占出口总值88.8%。清政府对茶叶的重视已从茶马贸易转向出口贸易。
综上所述,清朝茶马互市贸易,自康熙时期开始走向下坡,其地位和作用逐渐消失。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