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广州,虽然已经有了剧院、电影院、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市民来说并不是可以经常光顾的,而茶楼则可以提供相对廉价的娱乐方式和场所,人们只需多花几分茶钱便可以很容易在茶楼听曲、遛鸟、赌博等,而且时间上很宽泛,几乎无所限制。
说唱这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似乎和茶馆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北京的茶馆甚至就叫茶园,和梨园相对应,专门设一登台供唱戏所用,喝茶反倒成了副业。成都茶馆也有类似情况。在民国广州茶楼中,先是出现了“瞽姬”,随后又有了女伶,她们为茶客们带来了无限乐趣,更为粤曲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瞽姬出现较早,清同治时期已有,她们的身世往往都很悲惨,从小受尽磨难,学艺成功后,就成为收养她们的人的摇钱树。随着茶楼酒肆的大量出现,瞽姬出现在了这些场所,风靡一时。到1920年,“西关长寿大街朱冠兰始雇省府著名瞽姬……茶客耳目口腹兼收并蓄,趋之若鹜,继而十八甫真光天台专设顾曲台,几以买曲为主业,而茶点为副业。”瞽姬给茶楼带来了不小的利润,也给那些爱听曲之人带来了无限乐趣,当时珠江两岸还没有桥梁架设,这些人甚至“由河南渡河北听曲,深夜归时,长堤一带之人,惟己影云云”。但瞽姬的缺点在于不能和茶客进行较好的交流,女伶则克服了这个不足,“女伶能以目看以眉语,瞽姬不能,女伶可以与客人周旋,瞽姬不能”,所以,上世纪20年代初,女伶出现后逐渐代替了瞽姬。
女伶一经出现便大受欢迎。那些喜好女伶者,大肆追捧。一些著名的女伶如白玉梅、文仔、银彩、燕燕、梅影等更是引起那些嗜好者的热捧,为此还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郭湘文党,公脚秋党,白燕仔党”等,各派中各阶层人士都有。1925年,《广州民国日报》专门开辟《歌坛燃犀录》一栏,连续性地对茶楼唱曲女伶介绍品评,当然对此也多有批评,但这正好反映了当时的女伶唱曲之盛,影响之大。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