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航海的人们不仅要躲过好望角的巨大风暴,还要逃离马六甲海峡中海盗的劫掠,经过一年的航行才能到达广东。他们往往以高达20%的减员的代价完成漫长的远航。虽然代价高昂,但在当时,每年都有上百艘像它们一样的远洋航船,从欧洲出发,排除重重险阻来到中国。而此时的中国皇帝康熙,对西方世界同样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为了振兴沿海地区萧条的经济,康熙下令废除明朝以来施行的禁海令,在东南沿海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然而,由于长期的封闭,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开关初期,接待西方商船的制度极其混乱,遇到大量船只到来时,官员们常常是招架无方,洋船常被堵在港外迟迟不得贸易。
1685年春,广东的官府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在广州珠江岸边有大量的商户牙行,它们用正常的经济手段集散货物,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深受外商欢迎。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几乎不为今人所知的是,二三百年前,曾有一批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伍秉鉴就是其中闻名世界的巨富。
伍秉鉴生于1769年,卒于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801 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当然,这一切还得从伍秉鉴一家加入广东十三行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广东十三行”,几乎不为今人所知。这个被忽视的商人群体,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惟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他们曾一度活跃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当时,这些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18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其中的伍秉鉴就是闻名世界的巨富。
1685年,广东官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这被普遍认为是十三行外贸组织建立的标志。从此,一个全新的商人团体“十三行”开始慢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伍秉鉴、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的说法。在后世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