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特色的宋代末茶茶艺为人们习用了数百年,其后在明初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贡团茶之后正式消亡。 此后,虽然陆续仍有一些文人玩习末茶茶艺以为雅事,但在整个的社会习俗与观念中,末茶茶艺都只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不再在中国人的饮茶习俗及相关观念中占主导地位了。 从表
极具特色的宋代末茶
茶艺为人们习用了数百年,其后在明初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贡
团茶之后正式消亡。
此后,虽然陆续仍有一些文人玩习末茶
茶艺以为雅事,但在整个的社会习俗与观念中,末茶
茶艺都只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不再在中国人的
饮茶习俗及相关观念中占主导地位了。
从表面上看,末茶
茶艺的消亡,似乎是明政府行政政策干预的结果,其实不然。深入地研究宋代末茶
茶艺及相关的社会现象与观念,就会发现,宋代末茶
茶艺消亡的某些内在原因早就已经蕴藏其中。
宋代末
茶点茶及斗茶
茶艺中,
茶汤之色皆尚白,为了使点饮斗试时
茶汤呈白色,就要求在茶饼的制造过程中,尽量榨尽
茶叶中的汁液,这就造成末茶之饼在色、香、味诸方面与
茶叶原本的自然物性相违背的现象。
徽宗《大观茶论•色》言:“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等等,都是说如果不将
茶叶中的汁液压榨干净,就会使茶末在点试时味、色浊重,达不到要求。
在中外
茶叶历史上,宋代大概是唯一的曾经要求将
茶叶中汁液榨干净的一个时期与个例,因为
茶叶的色与味全都溶含在
茶叶汁液之中,宋以外各代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做到的,是如何在制造、饮用
茶叶过程中保持
茶叶的汁液和激发
茶叶之绿色与气味,宋人却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地认为榨尽
茶叶汁液才能保持好的茶色与
茶味,实在有点让人感到奇怪和匪夷所思。
为什么不是通过适当的制造技术使味道的浓淡保持在一个适中的程度,而是榨干汁液才味道最好呢?不知当时的建茶茶力浓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以至于要将茶汁榨干才味道好。
宋代的末茶从根本上违背了
茶叶固有的自然物性,而违背自然物性的东西,其中所必然蕴含的对自我否定的成分,总有一天会使得其自身即末茶这一物质形态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而最终被
茶叶所取代。
其中究竟,还是明代田艺蘅一语中的:“茶之团者片者,皆出碾硙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若今之
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