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宋代之后的漳州茶叶历史

时间:2023-08-05来源:中国茶多网 作者:中国茶多网浏览:
宋时中国茶叶发展重心南移,漳州茶叶生产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元代漳州地区没有修过地方志,在后代所修的地方志中,有关元代的记载均极为简略。而明代是漳州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也是从明代开始修纂的,有关茶叶的记载也丰富了许多。元朝中叶现长泰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宋时中国茶叶发展重心南移,漳州茶叶生产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元代漳州地区没有修过地方志,在后代所修的地方志中,有关元代的记载均极为简略。而明代是漳州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也是从明代开始修纂的,有关茶叶的记载也丰富了许多。元朝中叶现长泰县枋洋乡青阳村,就有安溪大坪村茶农迁居到这里的陈岭,在观音山从事耕垦,至明朝宣德以后,青阳人丁兴旺,与安溪通婚结亲,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技术日益提高,所产茶叶品质甚佳。明末进士阮梦庵在《武夷茶歌》中曾赞叹漳州茶叶:“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亦有“尔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
 
正德年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靖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南靖县志》载述:嘉靖年间,南靖县茶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茶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茶六十斤九两九钱。当时南坑村有茶园三十亩,年产三十担,茶树为本地野生红芽和白芽菜茶,号称“清明茶”,在《长泰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明末龙溪县名士陈正学的《石晶泉歌》(载《平和县志》)有“茶香隐为兰蕙,顿觉云生欲轩翥”。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同而促进茶叶的种植。明末年间林太师(云肖人氏,明末太师)在现云肖莆美乡一个岩洞周围种茶,当时人们称“白茶”,而后称“武夷茶”。面积约十亩,今虽荒芜,岩洞下端仍有“南山寺”“太师分庙”二间庙宇,有“白云通道”石碑等遗址。明太常寺卿陆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憎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眼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购茶。明中叶海澄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叶行业也陆续兴起。
 
清代以来,闽南乌龙茶蓬勃兴起。龙海县的玳瑁山此时也名传四方。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至漳浦,正逢漳浦籍宰相蔡新衣锦还乡,皇帝询问蔡新此处有何名茶、寺庙和著名特产,才思敏捷的蔡新即诗:“玳瑁名山迎帝临,滴水龙泉高峰顶,金仙岩边有八景,万亩茶园万担银”。乾隆上山品尝后,随手写了可供朝廷享用。从此玳瑁茶流传四方。此时种茶自饮也遍及偏僻乡村,嘉庆间岁贡生谢生鹤(诏安人氏)的《秋日乘舟到田家》诗(载《雪溪诗抄》):“落叶供饮饭,清风催煮茶”。乾隆间诏安拔贡生叶观论《家属即事》诗:“野茶堪破门,何事饷红了,随意六七碗,透骨复通灵”。
 
随着茶饮的普及,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功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功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功夫茶艺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等沿海各县广为流行,在中国茶文化茶艺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开业。由于漳州比邻茶叶需求量大的广东省,又靠近贸易港口城市厦门。茶叶内销出口具备良好的条件,因而贸易居全省之冠。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行商经营茶叶的店铺也陆续开张,其中不乏大茶庄与南洋各港埠有一定联系或直接在外开设分店的,如奇苑、瑞苑、张源美、荣胜、裕美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国初期至抗日前夕为2000担至6000担。它的来源地有安溪、武夷、漳平及本市长泰、平和、云霄等地。如长泰县青阳田尖、云霄县白云岩、龙海金仙岩。民国初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其余各县山区也有零星种植。
 
民国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中国内乱纷争,又经受了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战事不断,烽火连天,发展生产谈何容易,因而漳州茶叶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当时,漳州尚无茶叶精制厂,所产茶叶大都聘请制茶师傅制成毛茶后,由茶商精选加工后运销外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乌龙茶主要外销口岸--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海关紧闭,水路断绝。外运阻塞,茶叶无从出口。国民党政府对茶叶实行统制,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不少茶厂倒闭,茶园成片荒芜,产量逐年下降,茶叶生产岌岌可危。至1949年茶园面积6775亩,总产99吨,比1937年减产65%。漳州茶乡人民背着民国时期的创伤和缺憾,也带着对明天的憧憬和希望,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中国茶叶  茶叶制作  制作技术  茶文化  功夫茶  普洱茶  中国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漳州茶叶历史
漳州茶叶历史
日本民间茶研究团体编撰茶叶历
日本民间茶研究团体编撰茶叶历
宋代之后的漳州茶叶历史
宋代之后的漳州茶叶历史
日本茶叶历史
日本茶叶历史
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文化
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文化
易武茶与它的茶叶历史的形成
易武茶与它的茶叶历史的形成
今天喝的茶叶历史地位曾比支付
今天喝的茶叶历史地位曾比支付
茶叶历史文化的发现(一)
茶叶历史文化的发现(一)
茶叶历史文化的发现(二)
茶叶历史文化的发现(二)
茶叶历史文化的发现(三)
茶叶历史文化的发现(三)
茶叶历史文化的发现(四)
茶叶历史文化的发现(四)
茶叶历史之文字的演变:唐之后
茶叶历史之文字的演变:唐之后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