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是中华古老的文化娱乐活动,比试的内容主要是点茶技艺的高低。而时下盛行的斗茶是一种商业活动,主要在于评审茶叶的质量,和古代的斗茶比较无论方法、内容和作用都有较大区别。纵观历史,斗茶主要是伴随点茶的形成而兴盛,并随着点茶的消失而消失。
中国历史上饮茶方式主要有煮茶、点茶和泡茶,斗茶伴随点茶的产生而形成。斗茶大约出现于唐代中期。根据无名氏《梅妃传》的记载:“ 后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梅妃傅》最早见于元代陶宗仪的《说郛》,题无名氏所著。关于梅妃有争议,有人认为梅妃是后人杜撰的人物,也可能是嫔妃的代称,但斗茶文化确实存在。
宋代斗茶得到很大推广,这和宋代的点茶有密切关系。由于点茶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进而能在茶汤表面显现图案,使点茶的斗茶活动极具艺术性和娱乐性,深受朝廷和文人、僧人的大力推广。宋徽宗赵佶对点茶、斗茶乐此不疲,他曾著书《大观茶论》,其中谈到:“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还盛赞此举谓“盛世之清尚也”。蔡襄在《茶录》中将点茶过程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点茶等程序。苏轼在《荔枝叹》中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斗茶之风从贡茶产地兴起以后,不仅在上层社会盛行,后来还普及到民间。唐庚在《斗茶记》中写道:“政和二年(1112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斗茶,常常是相约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比试技艺和茶品,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武夷山斗茶
古代斗茶的情景,从流传下来的南宋无名氏《斗浆图》和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可见一斑。
元代后斗茶活动开始衰落。主要是由于受游牧民族统治,其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饮的生活习惯,对精致儒雅的点茶没有太多兴趣,斗茶也就随之开始衰落。但元、明到清代还有点茶法流传,斗茶依然存在。元·洪希文在《品令 试茶》记载:“旋碾龙团试。要着盏无留腻。矞云献瑞,乳花斗巧,松风飘沸。”明·程嘉燧在《再过杭州访许成之同鲍溪父话旧》中记载:“湖头城角雨如麻,宿酒残歌夜斗茶。”清·金农在《吉祥寺泉上十韵》中云:“ 惜哉无名缁,绿尘斗茶荈。明朝续水缘,石鼎携松筅。”
和古代的斗茶相比,现代的斗茶内容较为单一。但随着点茶和茶百戏技艺的恢复和普及,现代人又可重新领略这充满古风又独具艺术性和娱乐性的斗茶盛况。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