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普洱江城茶史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恢复、复兴五个时期。勐烈街一直有茶叶上市,但产量少,主要供本地需要,没有形成规模交易。清朝光绪年间,有本地商人收购毛茶,加工成方砖茶,驮运80多公里至李仙江的坝溜渡口,然后水运至越南莱洲(勐莱)销售。李仙江进入越南后称为黑水河,为红河的最大支流,在海防汇入太平洋。1884年之后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航运、铁路、公路交通开始发展,从江城出口经营茶叶利润丰厚,勐烈街逐渐有商人开办茶庄、茶号经营茶叶,开设驿站、马店、马帮等,清朝末期为江城茶史上的发展期。
江城的茶叶产量、出口量逐年上升,坝溜渡口成了转运茶叶等物资的商业码头,出现了一片繁忙景象。如今坝溜渡口因建设电站被淹没,但相距30余公里的土卡河渡口还依稀保留一些当年的影子。据土卡河村现年80岁的老人汪成清回忆,他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坝溜村迁移到此,他曾随父亲用木船(猪曹船)运茶叶沿李仙江而下到勐莱(今越南莱洲)。一般是雨水收后,9月份开始航运,到第二年5月都可以通航,每条船可装运茶叶1200斤,运费120块花钱(旧时货币),往返约一个月,李仙江有上百条小船穿梭其间。
当时江城茶叶面积近万亩,茶叶出口最高时达到5千~6千担,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发现的古董“号级”普洱茶,很多是江城老字号生产的。民国初期到1942年是江城茶史上的兴盛时期。
1980年,实行包干到户,政府为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制定系列扶持政策,特别1987年以后,随着江城牛洛河茶厂、明子山茶厂、勐康茶厂的相继建成,以及各乡(镇)大大小小的个体私营茶场的创建,各乡(镇)农户自发的种植,江城茶叶生产发展达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2012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3.6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亿元,成为普洱市的主要茶区之一。改革开放后为江城茶史上的复兴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