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着特定含义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一条是从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的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
现在的临沧地区,明清时期大致属于顺宁府管辖,其治所在顺宁县,也就是今天的凤庆县。这就是说,在顺宁府存在的1913年以前,凤庆曾经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凤庆有此地位,是由于这里种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茶产区之一,驰名中外的“滇红”茶就诞生在这里。因而这一地区的发展变迁,就与茶业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变迁紧密相联。
对于凤庆的茶,明代《滇略》、《徐霞客游记》,清代《滇南新语》、《滇行日录》、《滇海虞衡志》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光绪的《顺宁府志》,民国的《顺宁县志》,都有记载和高度评价。但那时的茶叶产品,均为绿茶类的晒青毛茶,而且多为自产自用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每年清明节前后,大理、下关、丽江等地的茶商就进驻顺宁采购毛茶。几十匹骡马为一队的数十队马帮,来往于顺宁和下关之间,为各地茶商运输茶叶,形成一年一度的“春茶会”。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地区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产品开始大量流人丽江,由此带动凤庆茶业迅速发展。
凤庆茶叶的运销,是由马帮沿着有数百年历史的茶马古道重要路段“顺下线”进行的。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澜沧江铁索桥(青龙桥)建成后,这条茶马道更成为了顺宁、云州(今云县)、缅宁(今临沧)、双江、耿马及镇康等地通往大理及昆明的要道,再加上凤庆是茶叶集市贸易中心,自然凤庆也就成为南诏及中原文化由北向南传播的中心地区了。
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的新村站,鲁史的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30华里,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数。在茶马古道典盛时期,每一个马站都是一个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经济文化中心。当然其规模大小与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鲁史镇和凤庆城最为繁荣。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