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撰于八世纪末的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常伯熊,大约是泗州临淮县(今淮河下游安徽江苏交界一带)人,与陆羽同时代,生平事迹不详,从其“著黄被衫、乌纱帽”的装束来看,似乎为道士。李季卿宣慰江南是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其时陆羽在《茶记》的基础上修改而完成了《茶论》,常伯熊又对《茶论》进行了润色修改,使得《茶论》广为流传,“于是茶道大行”。他不仅从理论上对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进行了广泛的润色,而且擅长实践,娴熟茶艺,是中华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综上所述,八世纪下半叶,至中唐代宗、德宗朝时期,煎茶茶艺完备,籍茶而修道的思想确立,注重茶道的环境,具备了初步的茶道礼仪,这一切标志着中华茶道的正式形成。皎然是中华茶道之父,陆是中华茶道的奠基人,常伯熊是中华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华茶道的形成过程中,皎然、陆羽、常伯熊之功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