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中国茶学教学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25来源:福建茶叶网 作者:白堃元浏览:
在古代,我国茶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传子、师教徒的狭隘、封闭式的方法。只是到了近代,茶业教育才有了洋学堂,接受教育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茶业教育更有了新的发展。 1.近代茶学教学的诞生 20世纪初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在古代,我国茶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传子、师教徒的狭隘、封闭式的方法。只是到了近代,茶业教育才有了“洋学堂”,接受教育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茶业教育更有了新的发展。
1.近代茶学教学的诞生
20世纪初,为振兴华茶,茶界中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培养我国的茶叶专业人才。
1909年湖北省成立茶业讲习所,所址在羊楼洞茶业示范场。1910年四川省盐茶道尹在灌县创办通省茶业讲习所,后迁成都,并改名为四川省立高等茶叶学校,学制3年,共毕业18个班,造就了一批人才。该校于1935年停办。1916年湖南省建设厅在长沙岳麓山开设湖南茶业讲习所,1920年因岳麓山非产茶中心,且茶园面积甚小,制茶设备阙如,于是迁往安化小淹,旋又迁至黄沙街,并改称茶业学校。1918年安徽省在屯溪建立茶务讲习所,学制2年,专业课设置有茶树栽培、制茶法、茶业经营等。1923年云南省设立了茶务讲习所。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农商部门从茶叶生产需要出发,也举办过一些训练班或讲习所。1935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在安徽祁门开设训练班,招收初中学生,毕业后派去指导茶农合作事业。1936年上海商品检验局产地检验处举办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学生进行培训。同年,福建省政府在福安设立初级茶业职业学校,在1937年扩招了高中文化程度的一个班,1938年该校并入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贸易委员会富华公司在香港开设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程度人员进行短期训练,翌年被派往东南各茶区,协助茶叶统购、统销。在此期间,浙江、湖南、安徽都开设了茶叶技术培训班。这些训练班开设的课程有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树病虫害、茶业经济等,并去试验场、实验厂实习和到茶区调查,培养了一批茶业人才。学员毕业后,大部分从事茶叶生产、教育和科研工作。1940年中国茶叶公司又设高中级业务人员技术训练班,由此为契机,与上海复旦大学商议,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茶业系科。
 
复旦大学(1905年)
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是中国茶业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发展中国茶业高等教育、培养、造就、积蓄人才和振兴中国茶业,都有着很大、很深远的影响。
中国茶学教学的发展历程
 
中山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中山大学在早年也成立过茶蔗部。中山大学农学院原由广东农林试验场及农林讲习所演进为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再由农专归并为广东大学,成为广东大学农科。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农科,1931年改称中大农学院。1936年全部迁进石牌。鉴于茶蔗在南中国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成立茶蔗部,设有茶蔗研究所及茶作蔗作两学科,目的一是积极从事试验研究,以发展广东茶蔗生产;二是培育人才,训练干部,发展茶蔗事业。
 
20世纪60年代初的浙江大学学生宿舍
另外,在复旦大学设置茶科前后,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等都在农学院开设过特作或茶作的课程。1940年秋英士大学还办了特产专修科,内设茶业专修班,课程内容进一步得到了充实。
2.现代茶学教学的发展
50年代前,我国的茶业教育岌岌可危。
5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生产得到复苏,茶业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为普及茶叶生产技术,各业务部门举办了各类训练班,如华东农林部委托复旦大学培训茶叶干部,第一届为期二年,所有入学资格、手续和学习办法,和该校原有的茶叶专修科完全相同;中国茶业公司举办制茶干部训练班,历时一个半月,学员达200余人。
1950年秋,上海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开始招生。学生在两年中必修科目有社会发展史、国文、英文、化学、普通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土壤学、肥料学、茶叶概论、遗传育种、生物统计及田间技术、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茶叶化学、茶业经济及茶业机械等。专业课程由陈椽、庄晚芳主讲。
 
陈椽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区公司与武汉大学农学院合办茶业专修科,培养新型茶业人才,招收学生54人。武大农学院各系教授兼任各科课程,还有冯绍裘等一批学者专门讲授。武大茶业专修科学制二年,必修课程20门。
1951年11月,西南贸易部为培养西南地区贸易干部,在重庆曾家岩求精商学院旧址,设立贸易专科学校,其中有茶科,用来培养茶叶贸易人才。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52年,国家对各地区的大专院校系科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茶业系科的分布和配置更加合理,资料、装备、师资更加充实,初步形成了我国茶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基础。
 
安徽大学
1952年,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调整到安徽芜湖的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2月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同年7月迁至合肥,1956年恢复四年制的本科,全国招生。王泽农、陈椽等教授随调整而成为安徽农学院茶业系的著名教授。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园艺系,目前已与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合并成食品系,学制四年。华中武汉大学茶叶专修科也于同年并入华中农学院。后将茶叶专修科撤销,合并进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修科,1956年改为本科,学制4年,并有庄晚芳等一批著名教授任教。1956年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茶作组发展为茶叶专业,属园艺系,学制4年。此外,还有不少农业院校,已将茶学作为必修课内容,如福建农学院早在1950年就将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内容列为农学系和园艺系讲授课目。
 
武汉大学
70年代,中国茶业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茶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刺激了许多产茶省(区),诸如云南、福建、四川、广西等的农业院校纷纷设置茶业系或专修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0所大专院校设立条学系科,从事执教的250余位教授、讲师和助教,在40年中已培养出6000名茶叶系科毕业生、50名研究生和一批外国留学生、进修生,而且在科研上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此外,茶叶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中国茶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目前设有茶叶专业班的中等学校,不下10余所。至于由农业、商业、外贸、农垦、公安、侨委等部门举办的职业培训班更不计其数,都有效地提高了在职茶叶工作人员的素质。
四十年来,中国的茶业教育尽管经过了坎坷的道路,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不同层次的茶业教育已建立起来,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资料、较齐全的设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茶业教育。
我国的高等院校茶业系,主要培养高级茶业人才;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主要培养普通的茶业人员;一般培训班主要是提高各级茶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各级茶业人才。有的长期工作在茶区,为发展茶叶生产,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辛勤耕耘,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奋斗在财贸战线上,长年累月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要,作出积极努力,有的从事茶业教育工作,含辛茹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桃李满天下;有的终生奋斗在科技战线上,为提高中国茶叶科技水平勤奋工作。在中国形成了一支既发展又稳定的庞大的茶业技术、管理和贸易队伍。
中国的茶业教育拥有一支学科齐全,实力比较雄厚,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力量。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规划下,编写了全部的茶学系教材,有《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基础》、《茶树病虫害》、《茶叶生产机械化》等等。中等茶业学校也同样有全国统编教材。此外,各校还出版了《茶作学》、《制茶技术理论》、《茶业通史》、《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茶树栽培生理》、《中国名茶》、《茶叶》、《中国茶史散论》、《茶用香花栽培与花茶窨制》、《种茶与制茶技术问答》等一批图书,编译了《广西茶叶》、《茶叶》、《农业科技译丛》、《茶叶科研与论文集》、《茶叶通讯》、《四川茶叶》、《国外茶叶资料选辑》、《茶叶译丛》、《茶业通报》等一批定期或不定期刊物。
茶业教育为丰富教育内容,还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有不少院校设有茶叶研究机构,如湖南农学院设有茶叶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来,各院校在茶业科研上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的《珠茶炒干机》、《6CR-55型揉捻机试验》、《浙农12、21、25茶树新品种》、《中小型两套绿茶连续化成套设备研制和工艺研究》等;安徽农学院茶业系的《HCDJ-6红茶光电拣梗机》、《LCDJ-20绿茶光电拣梗机》等;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的《红茶品种品质早期鉴定》、《速溶条试制工艺》、《江华苦茶资源利用》、《红茶多酚氧化的机制》等;西南农学院茶叶专业《高香切细红碎茶初制技术研究》、《云南大叶种引种繁殖及推广研究》等先后分别获得了全国、部级或省级科技成果奖励。
自80年代初,许多大专院校的茶学专业,恢复了茶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前已有浙江、湖南、安徽等院校茶业系招收研究生,几年来已培养了50名硕士研究生。198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浙江农业大学设立茶学博士生招收点,目前已有2名博士生,中国第一代茶学博士即将诞生。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为重点学科。中国茶业教育在新形势下正在飞快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云南大叶种  茶叶审评与  中国茶叶  茶叶通讯  茶叶审评  红碎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中国茶叶主要分哪些种类
中国茶叶主要分哪些种类
道教文化和中国茶道文化
道教文化和中国茶道文化
煎茶法是中国茶道最初的代表
煎茶法是中国茶道最初的代表
中国茶企亟需建立品牌效应
中国茶企亟需建立品牌效应
2015夹山千年茶禅文化论坛在中
2015夹山千年茶禅文化论坛在中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茶的起源和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茶的起源和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茶史传奇人物
中国茶史传奇人物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之饮法源流
中国茶之饮法源流
六种中国茶养生功效迥异
六种中国茶养生功效迥异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