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厂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旧称佛海)。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以及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随后几十年的历程中对于现代普洱茶的中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004年,国营勐海茶厂于改制为大益茶业集团,以后以"大益"之名开始生产各式普洱茶。
大益茶业董事长吴远之的父亲吴坤雄接受记者访问。
追溯勐海茶厂的历史
大益茶业董事长吴远之的父亲吴坤雄生于1940年,与勐海茶厂同岁,他是地道的海南琼山人,虽然埋怨“心脏不好”,但是声如洪钟、精神烁烁,言语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听闻我们远道而来,他特地带我们参观企业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大益馆”:“我们专程到海外寻访范和钧先生的后人,搜集整理了许多老照片和历史。”吴坤雄说。
勐海茶厂的诞生与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化的历史相关联: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着神州大地,身处各地的中华有志之士,纷纷利用手中一切资源,为祖国捐献物资。为振兴中华茶产业,换取外汇,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县筹建茶厂,并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香港)和海外(印度、缅甸)购买建厂物质和先进机器,靠象拖、牛拉、人工扛运到佛海。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开创了机器制茶的先河,主要生产红茶,同时大量收购私商紧茶,进行统购统销。
1942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日机轰炸佛海,茶厂生产不得不进入保管期。直至新中国成立,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接管佛海茶厂,茶厂加工进入新时期,此时大量收购晒青毛茶,少量生产红茶。
过去普洱茶主销东南亚及通过茶马古道入藏,不便的交通和遥远的路途,让茶叶历经风吹日晒,茶叶在行程中,发生一定的转化。社会的发展,便捷的交通,茶叶在路途中的后熟过程中断,熟普就应用而生了。受广东中茶公司的安排,由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成立了发酵小组,通过对广东的发水茶及安化黑茶的学习借鉴,经过3年的摸索,1973年在勐海茶厂,熟普的人工渥堆发酵过程先行试制成功。
李万贵20多岁就到勐海茶厂工作。
走进大益茶业的车间
茶厂工作人员徐慧慧带我们参观大益茶业的生产车间,在进入此地之前,我们被告知戴上帽子和鞋套。
我们首先参观了理化成分分析室,茶叶质量安全的守门员。这里摆着一台又一台冷漠却又充满现代美感的分析仪器,据透露,有些仪器要上百万,主要进行茶叶理化成分检测(包括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等)和食品安全质检(包括农残、重金属等)。随后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检测致病菌及其它霉菌。
生产区域严格管理。
备料车间内,收来的毛茶料首先由筛分机通过茶叶的比重,筛分成不同的号级茶。1号口通常是石头类的杂质,2号口开始是正茶,最后一道口通常是轻飘杂物。其次,拣替。分为机器拣替和人工拣替,如静电拣替去除毛发。最后,色选。通过机器控制颜色范围,去除杂质。这样处理后的茶叶就很干净了,放入专门的储藏室。
成形车间内,蒸汽缭绕,流水线工作人员在利用蒸汽将毛茶压饼压砖,李生说:“一组人员一天可以压饼压砖超过4000个。”徐慧慧介绍,传统石磨压制茶饼茶砖耗人工、效率低,机械化生产利用95度的蒸汽加热毛茶,利于毛茶成形,也利于杀菌消毒,压饼,压砖。
虽然勐海茶厂的诞生与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化的历史相关联,但随着市场对传统手工产品需求的升温,大益茶业也启动手工车间,即将于下个月投产。
走进布朗山万亩茶园
正在采茶的农户李万贵,家住普洱市墨江,今年55岁,20时多岁就到勐海茶厂工作,他透露,茶山基地主要分布布朗山和巴达山,他说:“这片茶园是1989年我们开采的,对这片茶园我们有很深的感情,树龄现在也有30年了。以前我们就是管理这片茶园的,4块钱一亩,我们每个人大约管30多亩,一个月收128元。自从2004年改制以来,就没有管理费了,每个星期大益茶业会派人过来巡山,自改制以后,就不准打农药,让虫自生自灭,这里常年下大雨,虫子不容易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