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陈越香,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词汇。常谈到已经被我们忘记了其中的奥妙之处,泛滥到我甚至不太好意思以此开篇,深怕因此而明显自己文风的粗陋。但他又是普洱茶文化的基调和主线,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标准,没有这个基础的普洱茶已经不是我们心而神往的普洱茶,也失去了普洱茶的绝妙。
十来年间,随着新兴市场的繁荣、品牌的竞争,多少厂家追名逐利,一步步的在工艺上进行“自我创新”,这个首创,那个首创,却忽略了自己的那些首创完全违背了千百年来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违背了我们追求越陈越香的初衷。市面之茶品,可担当此四字的已越来越少,更何况苛求其在其中独领风骚?
境界,在小样和大样的阶段,笔者有幸受邀参与品评,直到现时成品的流通已仔细品评其三个阶段有余,甚有感受和总结,表以文字与诸君交流分享。
第一次品饮已有些时日,对这款茶的初始印象就是饼型大气、色泽鲜活、条索匀齐、水路尚细、尚耐泡……尽是些中庸之词,不甚惊艳。亦晓水路未退不可全评,但确实没有特别的念想,总体来讲算是品质中上之茶品,如果说有念想,那也就仅存一点专业上的期待。毕竟类似如此品质,茶品还是有的。
又过了段时日,友人相赠大样,独饮。一打开食品包装棉纸,似曾相识之感已扑面而来,饼型硕圆、条索匀整、毫毛明显、茶底嫩红、润泽有光,正春之态王者之气已现!但转头一想,心里不免自我嘲笑,十几年功力,还是败在颜值手上!因此,反而在品饮的过程中更多了些苛刻。
二品,正常手法冲泡,110ml盖碗,投茶8克,无序时间,随意自然为之,不加之修饰,不去之糟粕,爱咋咋地。因水气未全退,茶汤亮度稍显不足,但十几泡下来,色泽未减,品质的稳定度还是有保障的,香气还是福今的传统浓豆香,加微微花草香,香品只能算中等偏上,滋味饱满综合,浓烈而不麻涩,微苦有化,山韵已现,喉底猛烈,回甘直接,持久度稍好,总体比小样好了整整一个等级。友人追问感悟,我当然避而不答。
趁着早秋时节,清爽微风,阳光明媚,午后时光,更适独品,又是一年好时节,放任身心喝个畅快淋漓!
茶刀入饼,啪脆有声,水气全无矣。还是110ml,还是8克,不同的是现在走正路手法,小陶壶追温,怡然自得,继茶况而入水,以水状而择时,五行共进,辅茶而出。此时,茶汤已然清亮透明,毫毛浮动而不乱其光泽,灵动闪现,甚为可爱;香气浓郁而纯粹,豆香依旧在,草木自然香,前段如此,中后段则猛然聚集,混然一体山野之气;滋味较二品时更硬朗,浓烈饱满已然只是表象,底子是一股子放纵,在口腔里驰骋;喉底浓稠,香汤一体,直入人心,久久不退,有如千军万马,气韵之度可纳山河!五六泡之后,滋味硬朗之势不减,并更为活跃起来,两颊生津,舌底鸣泉,奔驰有度,牙缝间已成山河,任由茶汤驰骋奔腾……十五泡后,力度不减、汤色微变、香底仍留、气韵巍峨、口感转而冰凉。丰富之感受,变化之神奇,跃然纸上,文章天成,此谓上品。
三品三变,越陈越香,才是普洱茶的妙处。可谓奇哉,到底是茶在等候这样的秋高气爽,还是皓月之季成就了这般的气象万千?如此气象,不称王者乎!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