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云南茶山上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就有煮茶的习惯,当时他们煮的,可并不是老茶陈茶。茶农们煮饮的茶叶,也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晒青茶,也许涝青老帕卡,也许就只是鲜叶,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经过揉捻,这样的叶子内质分泌困难,要想喝到浓酽的滋味,煮是最实际而有效的手段了。
煮生茶,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比如:部分的台地茶叶底也十分的漂亮,就很难判别。煮茶本是云南本地的特色,很多老百姓把茶叶煮着喝是很普遍的。后来才有了所谓的茶具(不是说不科学),我也是05年才拥有(主要是潮流的关系),茶叶一热,农户家也淡忘了煮茶了如果不是喝茶,而是要品鉴是不是好的生普,可以煮浓一些(也可以泡浓一些)浓的生普可以放大茶叶的基本味道,你可以从中喝出存在里面的各种味,从中就可以判别好还是不好。(不宜多喝,仅品鉴而已)
一般来说好的生普的感觉是:苦且有凉的感觉(其实这个就是专家说得韵味了),不是苦胆的苦,苦过了以后,不会觉得这个味道很难喝,古树这个感觉更突出,而且,有独特的香,常喝的人会感觉香甜、香甜的。次的生普,会有苦胆的苦,就是所谓的苦而不化,且涩。或者还有其他的杂味。所以,真正的古树是不会有杂的其他味道的。苦越凉,香甜味越重茶树树越古。
这个首先与各茶区山头的茶树品种有关,与生长环境有关,毛茶初制工序有关、、、这些因素固定之后,就与我们的泡茶方式有关了,在不同的冲泡方式下,生普沁出物的多寡不一样,冲泡出的茶也呈现出不同的滋味,这对于我们品鉴和辨识生茶增加了难度。
如果都用煮呢?变量减少的情况下,是不是反过来推断出茶叶的厚薄、滋味和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