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大哥”们的英明,也并非制造出了几多“惊世好茶”,而是有没有本事带领一帮弟兄们抢到钱,持续地抢到更多钱。
“让普洱茶回归品饮消费”的口号,大家喊了很多年,依然不过是一句毫无用处的空话。
传统茶行业的产品线往往拉得很长,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品类繁杂,可辨识度低,顾客教育成本高得惊人。终端品饮消费需求尽管看上去很美,对于传统茶类来说却并不具备显著可操作性。厂商所能做的,只是设法锁定一小部分人群,对于圈子之外的更广阔市场一点办法没有。
琐碎的市场,只能依赖琐碎的玩法。绝大多数厂商并非在做茶,而是做人脉,搞关系。只要锁定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小部分人群”,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自然会有人帮你摇旗呐喊,甘当马前走卒,这时候做什么茶、卖什么茶都不重要了。
正因如此,普洱茶的圈子文化是建立在利益分配基础上的,带有帮派文化的属性。细数每一个依靠炒作起家的厂商,内部架构与行为模式同江湖帮派如出一辙,攻城略地的唯一目的无非“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只不过“作战”的兵器换成了一款款炒成天价的茶品罢了。
“带头大哥”们的英明,也并非制造出了几多“惊世好茶”,而是有没有本事带领一帮弟兄们抢到钱,持续地抢到更多钱。
对于市面上任何被炒到数万、数十万、数百万一饼的“好茶”,稍有常识者都会明白其中的道道。价格到了这个层面,与茶的品质已经扯不上任何关系了,只有附着于其上的神话才是叫价的噱头。
坊间流传着一个段子,当年芳村铁观音正火爆的时候,某款“惊世好茶”的始作俑者还没有什么名气,茶也卖不动。为了推销自家档口的铁观音,有客人来买茶就顺带送一饼“惊世好茶”。如今这款茶被炒到了20多万一饼的天价,老板也摇身一变为“著名茶人”。如果偶尔回想起当初作为铁观音“添头”送出的那一饼饼“好茶”,不知“茶人”的心头会不会滴血。
可以想象,针对“一小部分人群”的普洱茶市场运作模式,畸形到了什么程度。
近期,珠三角一场关于普洱茶投资的论坛上,仍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大力鼓吹普洱茶投资收藏理念,理由是市场上一款款价格已经炒上天的年份茶。
以2014年为分水岭,普洱茶迈入“后收藏”时代。对于藏家来说,之前的不分优劣、盲目巨量入仓、长线持有等做法,逐步为甄选品牌品类、快速转手套现所取代。中间也出现了普洱茶类金融化操作的疯狂试探,这些其实都同品饮消费市场毫无关系,均可视为帮派内部或者帮派间的利益博弈。炒来炒去,都是赌桌上的游戏。
“专家学者”们眼中只看到了天价茶,却对那些升值无望、变现无门的巨量库存年份茶选择性失明。他们不光眼瞎,而且嘴歪。一味强调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甚至将其作为“核心价值”,这就摆明态度与品饮消费分道扬镳了,更遑论做出的茶好喝不好喝了。
说到底,今天的普洱茶市场,依然是植根于投资收藏这个泥坑的畸形建筑。那些上了一定规模的茶企,离开了这个泥坑就会轰然倒下,只能千方百计修修补补,捏着鼻子把赌桌上的游戏进行到底。
并非他们不想开拓品饮消费领域的业务,品牌的炒作基因已经定性,难呐!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