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凛冬来临
行业不太景气。这是近两年普洱茶商们公认的现状。
这种疑问反映在整条普洱茶供应链上,表现出的就是下游的茶商开始急着出货,甚至有些人开始急着出兑店铺,以求及时止损,尽快变现;而源头的茶农甚至有一部分开始转种烤烟以补贴家用,毕竟,堆在角落里的茶不能当饭吃。
在漫长的寒冬中,有人开始动摇。
这种场景对于在行业中的立足已久的老资历们而言,更熟悉,也更恐怖,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发问,这会不会是普洱茶行业的另一个2007?
2007年普洱茶行业毁灭式的崩盘,给这个行业中的所有人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心理烙印,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叫做“心理阴影”。经历过那次崩盘的茶商们,再提起当初的噩梦,每个人都讳莫如深,甚至有一位茶商在形容那段经历时,用了“灭门”这个词。
这会是普洱茶市场的另一个2007吗?
这是一个漫长寒冬,但并不是最终末日。
二、末日?寒冬?
2008年,普洱茶在经历了2007年的毁灭式的崩盘后进入了调整期;
2009年,普洱茶市场伴随着“名山名寨,古树纯料”这个概念的提出开始复苏;
2013年至2014年初,“名山名寨,古树纯料”的概念下的市场到达顶峰;
2014年下半年,市场再次开始回落。
当2014年市场开始回落时,经历过2007年那次大灾难的茶商和市场开始人心惶惶。然而事实上,市场的反应要比预想的温和得多。
市场的确进入了一个低迷期,但并未如同七年前一样彻底崩盘。
因为从2005年到2014年,普洱茶市场一直处于发展当中,看得到利润,自然就会有人加入。
而普洱茶经过那个时期大红大紫,名声大噪,愿意尝试普洱茶和形成品饮习惯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体量也更大的基本盘。
这一切都保证了普洱茶市场和普洱茶行业的稳定性。
换句话说,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变得更加沉稳和规范,不像2007年的时候那么急躁和野蛮。
2014年的回落是这样,现如今也一样。普洱茶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不太会出现2007年那样全面崩盘的局面。
但我们仍需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其实,还是因为产业的发展和概念的迭代。
普洱茶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要打着“普洱茶”旗号就不愁卖的时代了,随着行业发展,行业的品类细分是必然趋势。
于是“名山名寨,古树纯料”应运而生。开启了山头茶时代。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概念上。因为这个概念有一个特性——稀缺性。
换句话说,在这个概念下所能供给市场的产品太少了。
与此同时,当这一概念迅速在行业内形成共识之后,这个概念就开始影响资本和市场。
除此之外,对这两个概念的追捧,使得市场忽视了一批素质极佳但因种种原因并未能赶上风口成为“名山名寨”的小产区,比如勐库的懂过、正气塘;比如邦东的曼岗、那罕。而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差距不断被拉大,最后就变成了名山茶一泡难求,小产区无人问津。
能卖上价的茶市场小,市场大的茶卖不上价。这就是现在的现状。
三、前事不忘
雪莱在《西风颂》中说:如果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纵观2003年以后的普洱茶市场,其实不难发现,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市场就会进入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寒冬”。
2007年是如此,2014年也是如此。
这其实是一个行业借助外部环境的自我清理的过程,而我们所谓的“寒冬”,是普洱茶行业发展中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因为我们可以看见的是,在每一次“寒冬”之后,普洱茶行业都在向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所以,只要熬过这个冬天,就是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但我们仍需要知道,如何才能走出这个寒冷隆冬。
古人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普洱茶市场曾经两次迎来繁荣,分析出这两次市场繁荣的原因,或许可以给当下的市场做一个借鉴。
普洱茶市场第一次繁荣就是2005年“马帮进京”之后,到2007年市场崩盘之前。
彼时更大的市场刚刚被打开,由于普洱茶这个品类较为陌生,市场缺少行之有效的前车之鉴,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下这盘棋。
于是大家就只能参考之前普洱茶的主要市场的经验。在2005年普洱茶的主要市场是广东、香港以及西藏等地。这些地方的市场更偏好陈年的老茶,所以“越陈越香”这一概念被推至台前,这个时候的普洱茶市场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茶的质量本身,而是放在了茶的陈年潜力上。
而到了2009年,普洱茶市场经过之前的调整和发展,变得更加理智。此时的普洱茶市场开始将注意力从陈年潜力转移到产品质量,同时,市场开始有了细分意识。这两个要素催生了“名山名寨,古树纯料”这一概念,市场开始试着以产地作为质量和特点的保证。
参考普洱茶市场之前两次繁荣的经验,不难发现,这两次繁荣背后,都有一样的共性:在市场的正确节点,引爆与之相符的概念。
一条通路已经出现在脚下,接下来就是如何踏着这条路走出去。
四、何去何从
其实市场在2014年进入低迷期之后也不是没有做过挣扎,各大厂商也试过开发新的产品,试图从产品的方向提供一个细分市场的新角度。
这让整个市场开始陷入迷茫。
实际上,普洱茶在整个茶行业来说,算是新兴品类,就算从2003年算起,至今也不过十六年。而且普洱茶行业在此之前,无论从行业发展的程度,还是行业成熟的程度,抑或是行业发展的阶段,都从未达到过今天的水平。
所以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普洱茶今时今日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算是新问题,在这条轨道上我们并无前车之鉴可以借鉴。
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品类或是相似行业。
绿茶算得上是茶行业的品类中的大哥。
再来看相似行业,葡萄酒和白酒。
葡萄酒和白酒几乎走了一条和绿茶如出一辙的道路。
葡萄酒和白酒也曾经经历过以产地作为认证的时代:法国的波尔多、勃艮第、香槟;白酒中的北京二锅头衡水的老白干。但他们发展下一个阶段,都是塑造品牌。葡萄酒是以庄园为品牌,比如拉菲、木桐;而白酒也同样如此,比如北京的红星和牛栏山。
同行业的其他品类以及相似行业都曾发展到以产地作为区分的阶段,但他们的下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品牌。因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下一个春天,必然是品牌的春天,普洱茶市场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品牌化。
知道了路径,剩下的事情就是迈开步子。
五、品牌之路
品牌之路想要走的好,就必须做好三件事情:不过分追捧山头,品牌传承和品牌升级。
只是提出品牌概念,然后接着追捧山头,这种行为是实质上仍旧停留在山头茶时代。
况且作为一个品牌,你需要知道你的目标客户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价格高昂的名山古树是你的客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吗?如果不是,请放弃对山头的追逐。
如果在客户购买的时候,能清楚的看见产品的转化方向,对于客户来说其购买风向就会大大降低。这就是品牌传承的重要性,同时这也能证明品牌在这一小产区的实力和积累。
而所谓的品牌升级是指要建立产品与客户之间的共鸣。要让客户认可你的产品同时,还能在其他同类产品中坚定不移的选择你的产品。
想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个前提就是产品要足够好。
产区就摆在那里,可你是否愿意脚踏实地的去了解每一片茶园的味道,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了解他们的转化方向;同样的原料,你是否能依靠自己对于这片产区足够深厚的了解,以及足够成熟、水平足够高的加工工艺,使得炒制出的成品达到完美的状态。
有好产品才是一切的基础,这是一个品牌的硬实力。
其次你必须定位明确,并长期积累。每一个价格带所选定的客户其需求都是不同的,只有定位明确,才能精准对接。
而与同一群客户相处的时间足够长,你才能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甚至,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你才能更好建立与客户之间的共鸣和联系。这是一个品牌的软实力。
如果你还对这条唯一的逃生之路犹豫的话,其实我们已经开始迈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