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易武茶为什么会“柔中带刚”?

时间:2020-03-11 13:59来源:易武同庆号 作者:佚名浏览:
易武茶为什么会“柔中带刚”?
  很多人喜欢易武,是因为其“香扬水柔”。但除了“香”和“柔”,易武茶还有另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历经时间所带来的精彩转化
 
  储存得当的易武,其转化速度较快,陈化效果明显。随着时间的沉淀,易武的蜜韵也会日显浓郁,强度逐渐增加,滋味趋向浓厚,回甘持久,这就是易武茶的“柔中带刚”。
 
  易武普洱茶的陈化,就像是四季流转,春天的芬芳怡然绽放成了秋天的流金斑斓;恰似岁月的记忆,青葱的年华积淀成了心底的柔软。
 
  那么,易武茶这样一种既柔和又有力的魅力,源自哪里呢?
 
  1.何谓普洱茶的“陈化”?
  对普洱生茶而言,仓储陈化是普洱茶加工中的关键一环,它已不仅仅是贮藏,而且是向着香、醇、甘、润、滑方向转变的重要步骤。这一系列的感官变化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感官上来看,生普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水分、温度、阳光等因素,在汤色、滋味、香气等方面发生改变:生普的汤色会由绿黄转变为红黄、橙红、酒红,香气会由鲜香转变为陈香,日晒气会减少直至消失。
 
  另外,普洱茶水浸出物的含量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比如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普洱生茶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黄酮类化合物的溶出在增加,所以生普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在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血管、抗突变等作用方面比新生产的生普要好。
 
  2.易武茶的陈化魅力何来?
 
  首先要从易武茶的品种来分析。
 
  易武大叶茶又被称为“易武绿芽茶”,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树姿直立或半开张,分枝稀,主干明显,嫩枝茸毛多。嫩茎稍红,披毛。叶片水平状着生,叶大、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身平,叶齿稀,叶质厚软。嫩芽绿而略带紫色,较肥壮,多茸毛。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咖啡碱5.1%,儿茶素总量24.8%,茶多酚31.0%,水浸出物总量48.5%;在香气成分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含量很高。故收敛性较强,滋味浓烈甘滑,香气高锐。
 
  易武茶香气特点
 
  而易武茶“柔”,并不是水浸出物少的缘故,而是易武茶区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比例较高,因而茶汤里刺激性较低,甜味明显。
 
  第二个方面,是易武普洱从采摘开始的整个工艺流程。
 
  易武茶的采摘和其它茶区略有些不同,春茶一般会采摘稍成熟的芽叶,标准是一芽二叶或三叶。这样的采摘标准会给相对应的杀青工艺带来较高难度:长茎梗和相对成熟的叶片带来的含水量和粗纤维令萎凋时间变长,杀青时锅温较低,时间较长。温度太低杀青不熟,特别是茎梗;温度高叶片又容易糊边,所以易武茶在加工时,如果技术要领掌握不到位的话,可能会出现红梗和青味过重的现象,或者是糊片和糊味。加之绿芽种本身的特点,易武茶的毛茶呈现出的外观是茎梗长、不显芽、不显毫。
 
  “抛条”是易武茶的另一个特点。易武茶揉捻轻,细胞破损程度较轻,外形粗松,紧结度较低,新茶冲泡时出汤慢,耐冲泡。同时粗松的外形也有利于茶叶氧化,加速陈化过程。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独特的品种和相对成熟的鲜叶采摘标准,带来了新茶高扬的香气和轻幽含蓄的口感。其次由于杀青和揉捻较轻,新茶的滋味相对较淡,汤感甜柔,但随着陈期的增加,茶汤会变得日益浓稠;而相对成熟的叶片和茎梗带来的高甜度,也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生茶 采摘标准 易武茶区 氨基酸 大叶茶 收敛性 易武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易武茶的投资价值
易武茶的投资价值
易武茶马古道形成原因
易武茶马古道形成原因
易武茶区
易武茶区
易武茶简介
易武茶简介
2015春季大易武茶区茶价
2015春季大易武茶区茶价
怎样鉴别易武茶呢?
怎样鉴别易武茶呢?
易武茶的特点
易武茶的特点
易武茶马古道的古文化
易武茶马古道的古文化
感受易武茶的变化之美
感受易武茶的变化之美
易武茶的地理和茶树
易武茶的地理和茶树
易武茶口感评述
易武茶口感评述
易武茶真正的霸气
易武茶真正的霸气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