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人的家庭中是必不可少的物品。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茶,又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化茶,许多人更是“烟酒茶不离手”。就连平生有“抽烟、喝酒、烫头”三大爱好的于谦,在现实的豪宅中也有一间茶室,平常在家就爱喝茶。
为什么中国人离不开茶呢?
一 致瘾的天然保健品
目前现存最早、成书于汉代的医药书籍、也是最早有记录茶的《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此书也记载了一个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另外一本中医名著、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茶治便脓血甚效”。
据传活了141岁的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也记载了茶 “令人有力,悦志”。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苦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中国历朝历代许多的医学大家,在所著医书中都提到了茶。总结起来,古代对于茶的认知:提神、醒脑、去火、解腻等等。
现代科学技术对于茶的功能成分以及药理作用,早已有精确的试验和分析。迄今为止,茶叶中经过分离鉴定额化合物有700多种。茶叶有机化合物中有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初级代谢产物,还包括如茶多酚、生物碱、茶氨酸、芳香物质、色素等次级代谢产物。这些营养成分具备非常好的医疗保健价值。
我国的茶专家陈宗懋院士、刘仲华教授、王岳飞教授、屠幼英教授、邵婉芳教授等人,对茶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都有精深的研究。
部分营养成分
尤其是生物碱中含有2%-4%的咖啡碱。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的兴奋剂,具有提神的作用和致瘾性。对咖啡碱安全性评价的综合报告结论是:在人正常的饮用剂量下,咖啡碱对人无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二 地方习惯演变成饮用风俗
从已有资料研究,在隋唐前茶叶还不曾普及。更多流通于宫廷贵族之中,民间使用集中在西南巴蜀地区的富裕家庭。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皆纳贡之”;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茗:茶的代名词之一。
西汉的辞赋家王褒,流传于世一份关于奴婢的契约《僮约》。里面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武阳,今成都附近的彭山县双江镇。
唐朝的陆羽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详细的介绍了当时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陆羽推崇对茶烹煎,称为煎茶法。自此以后,茶叶逐步流行大众。
宋徽宗赵佶曾作《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有详细记述。北宋时期,煎茶法已不流行,替代的是点茶法。由于皇帝的喜爱,当朝官员的推波助澜,点茶法流行,依托于点茶法的斗茶活动遂兴。
唐宋期间,许多文人、僧客也加入到饮茶、斗茶之中,引出了禅茶一味、江心江中水等典故;
在明朝以前,茶叶以紧压形式存在,称“龙团凤饼”。主要流行于的权贵阶层、文人僧客团体。由于其工艺相当复杂,明太祖朱元璋于是下令“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汲泉置鼎,一渝便暖。”于是从制法、饮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现代茶叶生产和饮用的雏形。尤其是饮用上,泡茶法开始流行,普通大众、贩夫走卒也能参与到泡茶、饮茶行列之中。“废团改散”间接上也促进了茶具的改进,自此茶叶与茶具相互促进发展。
三 现代社交的完美媒介体
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中国的经济得到巨大释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尤其是1984年延续千年的茶叶专卖制度被废除,中国茶叶获得了新生动力。茶叶逐步具有了社交媒介功能,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愉情贯穿于日常。
从古至今,街坊邻居串门儿,主家必是沏茶待客,宾客交流,在袅袅茶香中慢慢开启。
商务交流也离不开茶叶相伴。2016年,足球巨星贝克汉姆为“双11天猫全球狂欢夜”站台,马云在办公室接待贝克汉姆,一起品茶。
在健康的基础上,茶叶成了社交中必不可少的媒介。
中国人长久来养成的饮茶习惯,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里。她不再是简单的饮品,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她更仿佛成为一种信仰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确实离不开茶!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千金方》
李时珍《本草纲目》
《华阳国志.巴志》
《晏子春秋》
夏涛《制茶学》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