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吗?最早的茶不姓茶,是姓荼、姓槚,是神农茶百草而得之,故先充当药用,继而当做食物,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最终才形成了茶。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较系统地记载着宋代对茶之产地、茶季、采茶、蒸压、制造、品质鉴评等发展情况。
到了明朝,中国茶文化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先后又传到德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乌干达、马来西亚等国......
中国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谓遍地开放,在世界各地显示出不同的文化风采。
周渝先生在创立紫藤庐时所说的两句话“自然精神的再发现, 人文精神的再创造。”我想这可能是对茶文化最好的概括。
品茗,也从品鉴茶的味道,继而变为品其背后的自然生态,已经超越对茶本身的味觉品评,而步入艺术审美的范畴。
陆羽的《茶经》则首次把茶事提炼为一种艺术。
煮茶原是一种物质生活,但陆羽竟将其创造出一种美妙的意境,把人文精神与自然境界统一起来。
于是寻茶之味,在山头,更在心头了。
当然,若只是把茶之文化归于艺术审美也是不够的。透过艺术审美,还可以思考茶的哲学。
最直接的就是对茶品、人品的讨论——即对茶性的拟人化表达,对自然与文化及其内在关系的探讨。
以茶拟人最为有名示例当属苏东坡的《叶嘉传》了。他将茶的自然属性及其形态引入到了人文精神。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茶性与人性中有着某些共通相近之处,这成了茶与人,茶的自然属性与人文精神相契合的可能。
裴汶《茶述》道:“其性精清,其味淡洁, 其用涤烦, 其功致和。”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更说茶是“清和淡洁”的。
可见,茶与人有着“性之所近”可沟通的一面。
不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领略了茶事之美,更是借由茶性之洁,表达人的高雅情操。
即茶品与人品似乎有着契合与对应的关系,人性中清虚和穆,简淡恬静的一面,就与茶之清淡和雅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由茶这一载体,开启了自然与心性沟通的管道,自然与人文由此勾连与融通,这也便是茶道产生的缘起。
由茶事到茶道,茶生活也由单纯的口腹饮食的日常生活上升为人文雅趣的文化行为。
如果茶最大价值不在品饮,那会是什么?
古人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传承中国茶文化,当代青年也应当首当其冲。
(最年轻的武夷岩茶非遗传承人陈孝文)
但无论怎样,前人的劳苦功高,我想唯有让读者自己深刻而又具体地感悟,才能读懂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开阔我们的眼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弘扬吧。
相信假以若干年,庶能有成!
参考资料:
[2] 赖公欧:《茶文化: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综合体》,载《农业考古》199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