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发现不论是老茶客还是茶小白,这样的问题在日常讨论交流中是很常见的。
比如,你能喝出这茶什么年份的吗?这茶要放多久才到适饮期?应该怎么去判断这个适饮期已经到了?……
关于熟茶年份和适饮期的问题不胜枚举,也让我们看到了做沙龙的意义。本次沙龙重点讨论问题为四个。
熟茶的年份能不能喝得出来?
熟茶的适饮期是什么时候?
为了更直观的去感受,我们也准备了两组茶品进行评鉴。
下面是本次沙龙重点回顾。
1、如何看待熟茶的适饮期?
李扬:
黄春敏:
平时是根据厚滑度来判断年份,确实觉得有年份的茶,厚滑度是比较好的,而新茶会有所不足。想通过今天按一下确认键。想看看到底多少时间才是最佳品饮期,有没有判断标准,应该怎样去判断它?
于姐:
新茶会有一些燥感,以我的经验来看,8个月是一个节点,就像一个台阶一样,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8个月之后茶叶不论是燥感还是身体舒服度都有一个大的改观。以前我的客户说熟茶不可能像生茶那么转化或者变化太大,但如果熟茶的活性很强,原料特别好,它转起来比生茶快。
白灵:
吕先生:
我觉得适饮期是有个体差异的。个人认为10年以上的熟茶存放下来喝着还是比较舒服。头几年的熟茶喝起来就是比较冲,十几年以上的熟茶可能会比较沉稳、比较润。熟茶年份能不能喝出来?以5年为区间还比较容易辨别,1—3年之间的还是比较难,不像生茶那么简单容易。
徐姐:
2、熟茶能不能喝出年份?
李扬:
针对茶能不能喝出年份来,首先要知道我们能喝到的信息是什么?无非是像刚才黄老板说的够不够厚,够不够滑?还需要大概知道它的活性水平,还有一些额外的因素,比如说茶的粗糙感、燥感,有没有新出堆的痕迹。
通过这些东西,我们能得到一些信息,但仅仅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够判断一个茶的年份吗?
除非你把这些信息公开,让我知道这是什么茶?什么工艺?甚至在哪存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告诉你这个茶大概是哪一年,这才是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你什么信息都不给我,自封袋装一个裸茶,让我喝它的年份,这肯定是不能判断的。
除非这一喝明显是刚出堆的味道,上面孢子都没退,那毫无疑问这是2020年的。除此而外,就很难能喝得出来。
中琦:
第三点仓储条件不同,比如说放在勐海的茶和放在昆明的茶,存放一年区别都特别大。
就从这三个因素上来说,我们想判断一个茶的年份,只能通过能知道的所有因素来推测。
刚才李扬老师说的时候,我想到一点,一些标志性的老茶其实也是能猜出大致年份的,是吗?
李扬:
对。你要考虑时代背景,当某款茶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猜测范围突然就变小了,那个年代没有几个厂在做茶,主要勐海茶厂或者昆明茶厂,两个茶厂熟茶风味差异还非常大,一喝就喝得出来。我们再根据它的品质大概又可以断出一个年代,这是基于一个特殊年代条件的前提。
中琦:
实际上我们去精确的判断年份是很难的,但我们在喝的时候,能否感受到新茶感和老茶感?
客观理解
李扬:
从开始能喝到上升期到巅峰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适饮期。在这个过程当中,接近巅峰,或者接近衰退的时候,就会有我们说的老茶感。而在适饮期的前端,我们就觉得有新茶感。
刚才我好像讲了一个客观的规律,但其实它的本质完全是一个主观的问题。
我主观上可不可以认为这个茶只要在上升阶段,只要没有达到巅峰就是新茶,就有新茶感,可不可以?可以。
我也可以认为这个茶只要它初期的燥感,一点点的菌味退掉了,这个新茶感就消失了,可不可以?也可以。
因为没有国家标准去规定什么叫新茶,更没有国家标准去规定什么叫新茶的味道,所以这个东西是市场当中自发去相互影响,相互形成的。
什么叫老茶?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一个主观讨论,所以就没有正确答案。接下来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理解,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就怎么表述。
主观解读
李扬:
我认为在发酵的过程当中,刚做出来的茶因为工艺上的某些问题导致茶品的一些粗糙,燥感、菌味等,这是新茶感。如果是拼配茶,初期的拼配导致汤质的暂时分离,这也是新茶感。这些不好的感觉会随着时间消失,在新茶初期对茶评分造成影响的感觉,我认为这一类的感觉叫新茶感。
什么叫老茶感呢?因为我提前没有准备,此刻我在说老茶的时候,也是多少对应着一些缺点的。可能是由于长期在昆明存放,茶饼的表皮那一层,或多或少会有轻微的氧化感;或者是那些港仓这些南方地方刚刚搞过来的茶,有一种长期存放之后特殊的仓储味;或者是有一些茶存的也一般,本身茶可能也一般,存久了有点开即将衰退的感觉,喝着没什么活性的,包裹度开始散。我自己都很难给老茶感一个清晰的定义。
这是我用差评模式临时构建的新茶感与老茶感,当做抛砖引玉。
中琦:
什么叫新茶感?
除去刚刚李老师说的那些,比如说有燥感,茶水分离,有菌味等,我觉得典型的新茶感是一种挺浑浊的感觉,不一定指的是汤色,你感觉它很混沌,就像天地初开,你喝这个茶汤的时候,气息不明显,包裹度不够。就像一只炸毛的猫,没有被撸平的感觉。
老茶感是什么样的?你身体反馈的感觉一定会比口腔部位更强烈,老茶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有陈味,以及老茶的回甘已经跟新茶不一样了,新茶的回甘可能像蔗糖、冰糖甜等这一类的,但老茶的回甘会带有木本的气息,呈现甘草味。且老茶会更顺滑,更通透。
新茶感:混沌,炸毛的猫没有撸平;口腔浓郁但喉韵不够
秦明邑:
每个人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我觉得新茶可能缺陷会更多一些,老茶有些时候会觉得工艺不足,但优点会更多一些。新茶口腔的表现力会更强一些,老茶偏喉偏身体筋骨的部分感觉会更多一些。新茶滋味的部分会更充分一些,老茶气韵的部分会更凸显。
新茶感:滋味充分
老茶感:气韵凸显
吕姐:
新茶感:花果香
中琦:
孙德忠:
吕姐:
我觉得老茶的那种平衡感、饱和度是非常的精确。我说的平衡感就是这个茶汤一口下去所有的感觉都是平衡均匀的,且不管冲几泡,感觉它都是一模一样的,茶叶里面的内含物质非常丰富。新茶就没有那么平衡,一口茶汤里面感觉这边要多一点,那边要少一点。
新茶感:茶汤内质不平衡
肖云:
大部分的老茶还是有那种仓位很重,霉霉的味道。存的很干净的老茶,木质香就很明显,一闻挂杯,但是这种很少,老茶多多少少都还是有点仓味或者陈味。可能我把陈味跟仓味这两个老是分不清。我们的新茶还好一点,闻不到堆味、腥味,大部分的新茶堆位很重。还有一个就是汤色,新茶的汤质看起来只能说内含物质要多一点,老茶的汤质就会很明亮透彻。
新茶感:有堆味
从审美角度思考
中琦:
邹家驹老师的一本书上写的一个法国人对普洱茶的理解,我把它翻译成我的话转述给大家,普洱茶喝的是什么?实际上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你喝的也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喝的是云南宝贵的古树茶,丰富的资源,生态;有人会更喜欢它的浓郁度、醇厚感……
鸡枞是怎么来的吗?
蚂蚁搬运一些草和树枝到洞里面,但蚂蚁不吃这些树叶,就只是慢慢的放着,之后树叶上面会长出一个菌子,就是鸡枞,蚂蚁真正要吃的是鸡枞。
而对应到我们今天的问题,新茶感就是口腔滋味大于喉咙感受,在转化的过程中,喉韵会越来越多,当达到口腔和喉咙差不多感觉的时候,这就属于一个适饮期。到后面你的喉韵的感受明显大于你口腔的感受的时候,我觉得它就已经有老茶感了。
新茶感:口腔滋味>喉韵感受
中琦:
李扬:
汤质越来越厚
但是有一个前提,它必须糖苷类含量非常充足,这个茶才会越来越厚,如果没有糖苷类物质提供微生物的养料,微生物得不到滋养,微生物转化路径自然就停止了。
喉韵越来越深
香气逐渐沉稳
一方面,香气就是一种挥发性物质,有一定沸点,新茶一开始容易闻到的这些香气沸点较低,相对活跃。随着存放的过程,活跃的沸点低的香气逐渐散逸消失,最后留下来比较沉稳的香气。
另外一方面,有一些香气物质,比如说一些芳香烃,一些萜烯类的这种香气物质,它是以糖苷形式存在的,平时不挥发,固定在茶里,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会被释放出来,或者要在冲泡时,它才会释放出来,而这种香气往往都是非常高级的香气。
所以在整个陈放过程当中就会呈现出两种变化,一是总体感受,香气从飘扬逐渐变得沉稳。
另一方面,初期的香气可能过于刺激,但是后期的香气往往高级。
口感:苦味降低,酸味提高
整体的感觉,如果严格的说滋味,苦、甜、酸、咸的变化来说,它就是在苦味上它会有一个降低。
酸味会有一个提高。这里这里顺带说一下酸,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当中的仓储中存老茶,老茶的酸度是在持续提高的。如果一个刚刚出库的老茶,你一泡觉得酸,这就对了。这是一个老茶的特征。如果你不接受这个酸,撬开醒一醒茶,一段时间就不酸了。
5、盲品三款不同年份文山顶
三款茶都是勐库大叶种,文山顶系列。
第一款茶是今年出堆,前几天刚刚压好的2020文山顶。
第二款茶是02批文山顶,2018年年底的堆子,2019年1月压制。
第三款茶是01批文山顶,我们做的第一个堆子,2018年的第一个大树茶的堆子,时间最早。
中琦:
现在我们三款茶都喝了一下,大家可以分别说说这三款茶是一个怎样的感受?
黄春敏:
第三款活性特别强,回甘、生津、清凉感都是清晰强烈持久的,有老生茶的感觉。按感觉的话,我觉得前面两款会比较新,应该近两年左右的,第三款好像时间会更长一点。第三款一开始也会有一点酸,就像李扬老师说的,老茶会有一点酸感。
施南:
于姐:
我喝下来的感觉,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第二款茶整个综合的感觉是三款里面我觉得比较甜一点的,但要说木质香,我觉得第三款会有那种更复杂、更高级一点的香气,我自己是偏向于比较喜欢第一款茶和第三款茶,我觉得第二款茶给我的感觉,整体就更单一了一些。
吕姐:
三款茶品质应该都是非常高的,第一款给我的感觉会新一点,中间一款就是稍稍要多个两三年的感觉,我最喜欢的第三款,顺滑,饱和度富余,香气较沉稳,喉韵也比较宽阔,第三款年份会足一点。
肖云:
第一款喝的花果香比较明显一点,有点像今年出来的。第二款好像没什么印象,第三款我觉得汤感更细腻顺滑,有点像第一款的升级,感觉是年份转化过来的同一个茶。
邹欣:
我喝的第一款我觉得比较新。有一种才出堆的菌味,果香。比较甜润,但是喝了牙齿有点发涩。厚度不够,喉感有点燥。
第二款是我觉得我三款里面最喜欢的一款,就是比较均衡,有檀香,厚度比起第一款顿更厚,有那种米汤感。
中琦:
为什么选择这几款茶,一是2020年年底,二是2018年年底,三是2018年年中。它们的新老顺序是这个样子的,区别在哪?
大家在判断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几个障碍点。
第一款/第三款:
5度轻发酵,呈现焦糖型和花果香型的风格。
第二款:
2、仓储:昆明/勐海
第一款:新品无仓储
第二款:勐海仓
第三款:昆明仓
图片
6、如何判断适饮期与巅峰期?
用长期主义来看适饮期
李扬:
火腿
我前段时间研究火腿,翻阅很多论文,大概都在说火腿到哪一年最好,一般是说三年后火腿最好,因为第三年的火腿它的氨基酸总量达到峰值,也就是说它能够最鲜。
但后来我仔细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一般来说三年火腿最好吃,说的是一般的猪腿。如果我的目的就是要拿这个腿做老火腿,我对猪的饲养方式就会截然不同,我会刻意的把猪养得更老,让它跑得更多,包括食物也有调整,脂肪含量要让它降低。
这样的肉直接作为鲜肉来吃,是不好吃的、很硬,但是这样的腿把它用来做火腿的话,最好吃的时间就会往后延展,会在十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它的氨基酸总量仍然在提高。虽然这种“火腿”已经不能当肉吃,只能当配料用了。
葡萄酒
葡萄酒也一样。简单来说一个酒在一开始会有个初始期,然后逐渐进入适饮期,达到巅峰期之后衰退。那么不同的葡萄酒它的周期是不一样的,可以分为餐酒和有收藏价值的酒。
餐酒基本上初始期很短,迅速进入适饮期,然后迅速衰退,没有收藏价值。
而有一些酒,比如说老藤葡萄,尤其是某些特殊区域,树非常老,做成新酒拿出来,直接喝,寡涩、寡酸、没有味道,但是通过存放它会逐渐越来越好喝,它有一个非常长的上升期,达到巅峰之后再散开缓慢衰退。这个时间周期很长。
而台地茶,它的上升期相对较短,很快达到巅峰之后就衰退了。
所有茶都有一个从初始到上升到巅峰到衰退的过程,但是区别是什么呢?
每个茶的曲线不一样,有的巅峰来的快,有的巅峰来的慢。
几年的普洱茶进入适饮期?
我们要讨论的适饮期,首先针对你的原料,这个茶本身它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对特别好的茶来说,它的适应期或者说它的巅峰期,会非常长。有一些存的好的七八十年代的茶,到现在也没有达到巅峰期,还在上升期。
我们平时怎么判断这个巅峰期?看汤质,也就是包裹度,包裹度马上就要散掉的那个时候。
主观审美与巅峰期
中琦:
从我们个人品饮的经验上来说,巅峰期的概念其实跟审美有关系,当一个茶存到一个阶段,他的甜度、花香、果香,最明显最好喝最舒适最甜醇的时候,你觉得他算不算到巅峰期,但是这个时候茶叶实际上还在转化,到后面是很沉稳的陈香,如果你不喜欢这股陈香,你又怎么叫它巅峰期。
其实判断这个巅峰期还是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视角,某一个转化时间段它是花果滋味,平衡度也达到一个阶段,我觉得这也算一个小巅峰。后面它开始出现老茶客喜欢的那种陈香,也算是一个巅峰。比如说我不太在意口感,我可能在意整个汤质,那又是一个巅峰期,其实巅峰期还是还是要看香气滋味,整个的组合,还是有一点主观审美的意义。
李扬:
巅峰期确实是一个主观概念,可以有无数巅峰期。甚至可以剥离开口感来谈,比如把这个茶投放到市场,当它炒作达到最高水平的时候,就是巅峰期。
7、品质优良的熟茶才会有更长的适饮期
中琦:
接下来我们再喝两个茶,是有一定年份的,大家简单猜一下哪个茶更老?
吕姐:
第五款茶年份更足,它的综合平衡度更好,更稳定,陈香比较明显。
肖云:
第四款的烟味和仓味都很重,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喝了半天口腔里还是有烟味。第五款就很舒服,很顺滑,干净。
麦子:
第四款的陈味更重,但是第五款更甜,我也判断不出哪个更老。
杨俊华:
黄春敏:
从品质上看,第五款要比第四款好,很肯定,从活性看也是第五款要好很多。因为我是福建人,以前喝的都是2000年左右的普洱茶,对霉味还是很有记忆,第四款感觉像是去过广东回来的,但是已经退仓退的很好了,只剩一点点。第五款的包裹度和顺滑度都比第四款好,但是年份好像差别不是很大,具体多少年猜不出来。
中琦:
我来公布一下,第四款大家觉得一直有仓味,觉得去过广东,其实第四款全程在昆明存放,没去过广东。
第四款一方面是它原料有一点点烟味,但其实新茶阶段肯定不是这个味,原料是05年左右的,原料不太好,很快就到巅峰期了,巅峰期以后就已经没有动力再转化,于是就开始氧化,没有更好的东西包裹住它原来烟味,所以就越来越明显。所以第4款我们喝到不舒服的味道,全部都是氧化味,那也就是说这个茶已经明显在衰退了,没有回甘、生津、清凉感,也不要说喉韵。
我们可以看到出于衰退期的茶,缺点越来越明显,巅峰期或者适饮期的长度,是跟原料有很大的关系的。
我们今天喝的这两个茶,就是在说讨论巅峰期和适饮期多长,跟茶本身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
李扬:
从经验上来说,很多人说熟茶不要放太久,放个3—5年就差不多了,这也是市场的普遍观念。
中琦:
以前我们老说这个观念不对,其实它是对的。因为它是针对市场的大数据,市场上至少95%的原料都是这样的。
李扬:
我再补充一下,像我们刚才喝的第4款茶,虽然原料也不是多好,当年我喝的时候实际还是可以的,是有味道的,后来我渐渐的觉得它没味道的时候,也差不多确实是5年左右的。
所以如果是一个纯台地产,在工艺相对靠谱的情况下,可能5年是一个极限,5年就开始慢慢衰退了。
中琦:
李扬:
实际我们说普洱茶要讨论存放,讨论适应期、巅峰期的过程,它必须基于一个大前提——就是这个茶值得存放,它有变化。
也就像存酒,首先它必须是一个好酒存下去才有意思。如果存放的东西没有那么多潜力,那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意义也就不大。
另一个概念就是如果是我们对一个茶有越陈越香有强烈期待,那讨论的内容基础就大不相同了。就像餐酒和老藤葡萄酒。
我觉得我们今天讨论的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把这两种语境分开。如果没办法分开,非要揉在一起讨论,就必须概念非常清晰,否则就容易搞混。
一般市场上来说,往往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大部分人概念不清,所以只能多讨论把它变得更清晰一点,偶尔一个不明白的人可能翻到我们的讨论,就对ta有点帮助,这就是我们的今天讨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