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除了表示颜色外,还含有“空空如也”的意思。
正如曹雪芹在隐笔里写,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为了完整理解白茶,还是相关标准给出的释义比较精准。
符合前面三点前提,才能称为白茶。
远而观之,熠熠生辉,故得此名。
直接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将白茶含义抹黑成味道像白开水那样的茶。
前不久还看到这样的留言。
可真实情况,远非如此。
借用毛爷爷的名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喝过、试过、尝过,才不会得出片面之词!
《2》
既然,白茶不是滋味寡淡。
那真正的好白茶,喝起来是什么感觉?
用词语形容起来,是清甜宜人、芳香清雅、淳和绵软、醇厚多姿的。
不同时令下,产出来的白茶风貌不尽相同。
早春的白毫银针是淳和温润的。
养分丰富,茶氨酸含量高,茶味鲜爽清甜至极,毫香馥郁如斯。
紧接着登场的白牡丹,花香清越,清香鲜爽。
各自带着明媚的花香,清甜的花香和草药香,以及清冽的花香与粽叶香……
从始至终,鲜香醇爽才是串联白茶风味的关键词。
寡淡二字,是对劣质茶的评语。
品质一流的白茶,绝不会香气淡,滋味淡,喝起来寡淡无趣如同白开水!
《3》
之前,很多茶友过来聊天。
且,聊来聊去,问题大多都集中在冲泡上。
曾经有位茶友,他很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快出水冲泡。
他在某宝上买了很多次老白茶饼,结果却发现,这些茶饼泡出来的味道寡淡无比,根本没有韵味。
“快出水,喝到的不是茶水吗?”
当然不是。
短短几秒浸泡时间,释放出来的茶味已足够精彩。
110毫升容量的标准盖碗,投入5克干茶的茶水比例,已是标准。
不需要再额外增加投茶量。
且,在泡茶时,出汤规律大致是“前快后慢”。
第一冲,迅速“秒出”,注入沸水后即可倒出茶汤。
第二冲,方法同上。
第三冲,照例是快出水,动作不能迟缓。
第四冲,快出水。
第五冲,经过前面多回合的消耗后,建议根据茶味的具体表现,调整出汤时间。
要是前一冲快出水泡出来的茶汤,滋味饱满层次略有下滑。
从下一冲开始,适当延长数秒再倒出茶汤。
如果茶味表现一如以往,丝毫没有转淡的迹象,那么还是照例快出水。
背后的出汤逻辑是前快后慢,不能一开始就闷泡,不然会提前浪费茶味。
多浸泡5秒、10秒、20秒……
直至在闷泡半分钟以上,茶味仍旧平淡无奇,难以榨出滋味时。
《4》
从那位茶友的疑惑,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
需要多投茶,多闷泡,喝起来才有茶味。
而我们平时在用盖碗泡茶,则是选择快出水?
答案很显然,茶叶品质不同。
同样是白茶,但品质也有高低之别。
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同时,劣质茶内在茶味物质积累匮乏,短板明显。
容易出现不闷泡,难以榨出茶味的问题。
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快马不用鞭催。
《5》
数秒内快出水,茶叶还没烫湿怎么办?
而用盖碗泡茶,她怎么都不习惯。
原先用紫砂壶时,泡法比较随意。
不讲究注水方式,也不讲究出汤时间。
反正烫壶温杯后,投入盖碗,注水时一股脑儿往里倒水就行。
水倒满了,合上盖。提起茶壶的把手便能出汤。
不过,新的问题出现了。
某天下午,她拍视频过来,说,快出水不行啊,茶叶还没烫湿呢,怎么能泡出味道?
视频镜头正对着盖碗,朋友在往里倒水时,水固定从一个地方倒下去。
受到浮力影响,茶叶随着水量增加而浮了起来,飘在水面。
确实如她所言,只有一部分茶叶烫湿了。
其实,答案很显然。
这并非是因为出汤速度太快。
而是因为朋友的注水方式用错了。
快出水泡白茶,要环壁注水,而不是定点注水。
所谓环壁注水,是在注水时要在盖碗正上方,均匀绕一盘只有两、三道圈的蚊香。
用画圈的方式,能让干茶均匀被沸水浸润,完整快速释放出茶味。
《6》
不同的茶客在尝试用快出水冲泡时,会面临五花八门的问题。
比如,泡出来的茶味很淡;
比如,不知道如何调整出汤时间;
比如,不知道泡茶该不该闷泡?
可见,泡茶是一门永恒的学问。
选对了好茶,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将茶泡好,才能顺利喝到好茶的绝美风姿!
有人说,喝茶而已,哪有这么麻烦,随便一泡都能喝。
对待生活,对待好茶。唯用心琢磨,才不会辜负好时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