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茶为什么苦涩味重,可能有这4个原因
时间:2022-01-07来源:山国工夫茶 作者:佚名浏览:
次
产区不好、工艺不当的白茶,没有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或在加工过程中大量损耗内质,最后得到的白茶品质不佳,自然茶汤滋味苦涩,而闷泡,是好茶的终结者。
新白茶为什么苦涩味重?茶友对此有疑问。“这是新茶的特征吗?不然存两三年,等它变成
老茶再喝好了。”其实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
新白茶,还是
老白茶,都不应该是苦涩的。之所以有苦涩滋味,要么是
茶叶本身的品质不佳,导致体内的苦涩物质超标。要么是
冲泡方法不对,造成闷泡,苦涩物质过度析出,下面给各位茶友分析可能有这4个原因。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产区对
茶树的影响是深远的,
茶树作为集天地之灵气于一身的产物,环境对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及
产区,就不得不说太姥山的高山
茶园了。太姥山有适合
白茶生长的高海拔,平均海拔在600米及以上,我们称这样的
茶叶为高山茶。从地理方面来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相应降低0.6℃。
这样适当的低温,可以让
茶树的生长较为缓慢,有利于
茶树营养物质的积累。
若是在海拔较低的地区,气温较高的环境,大多称为平地茶,这类
产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让
茶树的能量都花费在了生长速度上;产量确实肉眼可见的增加,但也只是徒有其表,
茶叶的内质积累有限。不仅如此,没有了高山
茶园的云雾缭绕,
茶树接受烈日的炙烤。
在
茶树与阳光的直接交流中,滋生出大量的苦涩物质,更有甚者,
茶园在公路附近,整日接受汽车尘土的打扰,空气质量差,
茶树呼吸间,都是浑浊的空气。
产区和
工艺,对于好
白茶来说,二者缺一不可。
原料好,只是让
白茶赢在了起跑线上,后天的努力不可或缺,毕竟,天才是由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组成,
白茶的
工艺简朴,主要分两步,
萎凋和
烘干。
但就算如此,也需要谨慎对待,
工艺中的任何一环出错,便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将茶青薄摊薄晾在水筛中,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堆积的情况,并离地70公分左右进行
萎凋,一旦出现堆积并且不及时摊开,很容易造成
白茶无法排除多余的水分,以及苦涩味物质。
日光
萎凋还要时刻关注茶青的表面温度,当太阳过于强烈时,要即使地转移到阴凉的地方,确保茶青是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脱水,否则,娇嫩的茶青很容易被晒伤,使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遭到破坏。
萎凋之后,还要进行低温
烘干,将
白茶体内的水分进一步
烘干烘透,最后含水量在8.5%以下,才是一款好
白茶。
反之,
工艺不到位的
白茶,内质被损耗、破坏,尚且达不到
好茶的标准,又如何能有鲜爽滋味呢?
按照
白茶盖碗的
冲泡方法,最佳的茶水比例如下,110毫升的水,搭配5克的干茶,按照这个黄金比例,
茶汤会更加适口、鲜爽。
许多新茶客会忽略这一点,随手一抓丢进
盖碗,最后
冲泡出的
茶汤,多是苦涩难耐,或是手法老道的
老茶客,自认为经验十足,用不着克秤,凭借多年积累的手感,自信能准确取出5克干茶。
但这些“第六感”,怎么比得上仪器数据来的准确呢,是很容易出现误差的。
一款优质
白茶在满足了前面
产区好、
工艺佳的前提下,体内的营养物质何其丰富,在
冲泡时,沸水与
茶叶接触过程中,释放充足的滋味物质,到
茶汤中。
只要在正确的
冲泡手法下,欲使一杯
茶汤风味浓郁,5克干茶足矣,若是
投茶量过多,
茶汤中的内质骤增,滋味过浓、苦涩。
对于
盖碗冲泡白茶,一直提倡快出水。快出水,即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
茶汤的过程,尽量控制在7-8秒之间。
有茶友疑惑:“短短的7、8秒能
冲泡出什么好味道?都不够
茶叶浸透的。”其实不然,内质丰富的高山茶,在这过程中,已经能释放出足够的滋味香气。在沸水接触
茶叶的刹那,营养物质析出,溶解于
茶汤,根本无需担心滋味寡淡。
细细端详
茶汤,能发现其中
白毫丰沛,这些
白毫蕴含着丰富的茶氨酸,主导着
茶汤的鲜爽感。
白茶的风味变化呈现抛物线的趋势,平缓上升,达到巅峰,再缓缓落下,每一冲的
茶汤滋味都值得细细品味。
相反,若是长时间让茶与水接触,内质如脱缰野马般持续不断涌出,滋味香气在前几冲内,得到大量释放,致使
茶汤滋味过分浓郁,苦涩感强,这样一来,
茶汤苦涩的同时,还让
白茶的
耐泡度大打折扣。
一般而言,一款内质充足的
白茶,在快出水的
冲泡下,滋味物质均匀析出,
冲泡7、8冲,甚至十几冲不是问题,所以,闷泡可谓是
白茶的一生之敌。
除非是在一冲接一冲地快出水后,
茶汤滋味渐渐淡去,这时进行适当闷泡,可以让
白茶的内质释放得更彻底。
好了,以上就是
新白茶为什么苦涩味重的4个原因,总而言之,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绝对。并非所有的
新白茶,滋味都是苦涩难喝的,
产区不好、
工艺不当的
白茶,没有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或在加工过程中大量损耗内质,最后得到的
白茶品质不佳,自然
茶汤滋味苦涩,而闷泡,是
好茶的终结者。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