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太阳光其实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构成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这七种颜色,
茶里边也能看出颜色分类来。
白茶只经过干燥、
萎凋,
茶汤的颜色是最浅的,只有淡淡的浅黄色;
虽然
白茶颜色是六个
茶类最淡的,但要是论起滋味来,谁输谁赢还真不一定呢。
小时候听老人说越香的花颜色越鲜艳,我却不以为然。
栀子花该怎么解释呢?
白生生的一朵小花,看起来没什么侵略性,可真要是开花了,谁能香得过它呀。
任何领域都不能仅靠视觉观察物体,还要通过嗅觉、听觉以及味觉等协同作用,得出对物体的全面判定结论。
再说了,
白茶之所以
汤色浅淡,是因为加工处理的方式只经过干燥、
萎凋,这些加工方式只会带走
白茶茶叶中的水分,
茶叶内部物质没有破坏,较好的保留了
茶叶本身的风味。
这样处理出来的
白茶,在新茶时期
汤色呈现青绿色,
老茶时期呈现黄绿色。
生茶经过
采摘鲜叶→静置
摊晾→
杀青→揉捻→
晒干,再经过高温加湿后压制成
饼茶,这个过程中只通过揉捻破坏
茶叶细胞结构,让细胞内容物流出,在后续存放的时间中慢慢
发酵,形成更加醇厚的滋味。
茶内质充盈的
好茶在遇上沸水的那一刻就在源源不断地释放茶内质了,即使是看起来清清淡淡的第一
泡茶,也有了醇厚的滋味。
相信大家用上文也发现了,
六大茶类虽然以颜色命名,但是划分却是以
发酵程度划分的。
不同
茶类有着各自的
发酵标准,才有了各自不同的风味。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暴力手段,例如:
煮茶,将
茶叶投入持续沸腾的煮
茶壶中不断烧煮。
让
茶叶内的物质因为高温之下,变质变色,最后得到一杯深红色甚至呈现出铁锈色的
茶汤来。
因为
白茶的颜色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清清淡淡的,如同出水芙蓉一般空灵。
说到底,
汤色越浓代表
茶味越浓这样的观点,原本就是因为国人长期不正确
饮茶带来的误解。
很多老一辈的人
泡茶的时候,就是往茶杯里随手抓一把
茶叶,倒入开水后盖上盖子,对
茶叶进行了闷泡。
这样的茶水又苦又涩,但是他们喝了一辈子,舌头早就被浓酽的
茶汤征服,喝不惯清醇柔滑的
茶汤了。
这样的
喝茶观念不仅是不正确的,还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浓非厚,淡非薄。味道浓,并不能代表这款茶茶内质丰富,口感醇厚。
一些劣质茶通过增加
投茶量或者采用闷泡的方式,也能得到一杯浓浓的茶水,但是这样的茶喝下去之后之后苦涩,没有喉头愉悦的享受。
味道淡并不代表茶内质寡淡,茶好不好,喝到口腔的余韵会告诉你。
好山好水地养着,味道怎么也不会是苦涩难当的。
应该是鲜活、空灵的,喝完之后呼吸间都是
茶香,这样的茶才是生活的享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