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喝一款
中期茶时,发现包装上有几个虫洞,茶饼上也有一些白色粉末状物质,另外一位茶友说是正常现象,但还是有点害怕...”
“老板,你家的
普洱茶包装上怎么有油啊?难道是
普洱茶出汗了?”
“听说
普洱茶条索上的茶毫越多,说明这款茶的品质越好?”
“前两天
喝茶时
茶汤上升腾起一阵阵的白雾,虽然挺好看,但不知道是什么,有点担心...”
新手茶友在
喝茶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上述这些情况,这些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科普下
普洱茶的茶虫、茶末、茶油、茶毫和茶氲现象。
茶虫
“虫眼”,也称“虫洞”,即纸虫噬咬
普洱茶绵纸后出现的各种小洞,常见于
中期茶上,只影响绵纸品相,不影响
茶叶品质,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目前大多认为,
普洱茶上的纸虫来自筒装的笋壳和件装的竹蔑中,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为茶友们介绍过笋壳的由来,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材料。
在以前,受限于加工条件,用于包装
普洱茶的笋壳和竹篾,大多是通过水煮后日晒的方式来消毒处理的,这种高温后长时间冷却虽能消灭大部分虫类,但灭活效果并不彻底。
之后,这些漏网之鱼就会随着
普洱茶的包装一同运输,在后期仓储存放后,这种茶虫会以噬咬竹壳和棉纸为生,这点也可从“笋壳装
老茶多茶虫”这一现象中得到验证。
虽然被茶虫咬过的绵纸会影响品相,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这种白色小虫只吃纸,不
吃茶,不会降低
普洱茶的品质,更不会影响茶品安全,这点陆离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
第一,这种银白色小虫的学名叫蠹(du)虫,业界也称衣鱼,银鱼,书鱼,在南方地区广泛存在,习性上只喜欢竹、木以及各类竹木制品,而不蛀噬
茶叶。
第二,很多
中期茶的笋壳和绵纸上都有蠹虫咬过的痕迹,但
裸饼条索分明,干爽油润,香气也很好,并没有受潮劣化的特征。
第三,上文讲到这些茶虫是从笋壳和竹篾中来的,因此很多纯
干仓中期茶,绵纸上仍有虫洞,仅从虫眼上,是无法判断总体仓储的,
普洱茶的内质也不会受到虫洞影响。
说到这里,很多新入门的茶友,也反馈过
普洱茶饼上出现了一些白色粉末,担心是某种霉菌,其实这些大多是茶虫咬过后留下的纸屑粉和笋壳粉,也是完全无害的。
而验证方法也很简单,用干净的毛刷轻轻地去扫茶饼表面的粉末,这些外来的附着物自然会被扫下来,而霉菌是从内里生长出来的,是无法被扫去的。
总之,
普洱茶绵纸上出现虫洞,是一种不影响品质的正常现象,
茶厂也早已改善灭活方式,新制的
普洱茶,已经很少会出现茶虫和虫洞了。
茶毫
茶毫,也叫茶毛。通常生长在
茶叶条索纹理之间的白色茸毛,一般出现在叶背面或芽头上,含有丰富茶氨酸、
茶多酚等营养物质,对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从这个角度看,茶毫越多,好像越能代表这款茶的品质优秀,但事实并非如此。
嫩芽嫩叶上附着的茶毫会较多,而老叶片上的茶毫则较少,因此也是判断
原料嫩度的依据之一。而很多茶也没有茶毫,但并不影响其口感和风味。
比如以嫩芽为
原料的
西湖龙井,在加工中有一道辉锅的工序,目的是干燥
茶叶,促使香气物质
转化,在这个过程中,
茶叶表面的茶毫就可能会被磨掉。
其次
龙井茶工艺中有抓、压、磨等特殊手法,也就造成干茶表面的部分绒毛脱落,或被磨成小球夹杂在
茶叶中。
而
普洱茶和
黑茶选料不追求嫩度,而通常选择粗老的成熟叶片,因此茶毫很少,再经过
渥堆发酵、压制干燥等工序后,干茶表面就更不显茶毫了。
因此,茶毫对
茶叶嫩度要求高的
红茶、名优
绿茶、
白茶来说,是一个优质的形状,对一些以大叶或者老叶为
原料的
茶类,就不太适用了。
此外,茶毫太多,
冲泡出来的
茶汤会略显“浑浊”,这是正常的,这有时会被新手茶友误以为是
茶叶品质不好,而
辨别方式其实很简单。
一般来说,茶毫多的茶,前几泡会稍显浑浊,后续
茶汤就会变得清澈了。而茶质不好的茶,
茶汤则会一直浑浊。
冲泡两三道后,就可以区分开两者了。
在
茶叶审评中,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
茶汤清澈透亮,有毫浑”。
既然“清澈”,
为何又会“浑”,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清澈”指
茶汤中无其他杂质,而“浑”指茶毫较多,毫浑和浑浊不是一个概念。
为了避免茶毫过多脱落,在
茶叶冲泡时,可以采用环圈注水的方法
冲泡,或者沿杯壁定点注水,
绿茶也可采用上投法
冲泡,以减少茶毫过度脱落。
茶毫溶于
茶汤后,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
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还可以提高
茶汤的鲜爽度。
在茶毫根部,生有大量腺细胞,其
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的开面叶,内部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能提升
茶叶香气,是
茶汤散发“毫香”的关键因素。
除了
白毫外,还有一种“金毫”。这种颜色上的不同,与制茶过程中
内含物茶多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存不当的情况下,
茶叶放久很容易产生霉变,而发霉的
茶叶也会长白毛,这种霉变的白毛和茶毫有几分相似,但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区分。
茶叶发霉,说明陈化受潮程度比较严重,受潮处霉菌通常呈丝状成片分布,闻起来会有霉味,捏起来也是软软的,严重的还会腐化。
发霉的
茶叶,
汤色暗黄不透亮,且非常浑浊,喝起来会有“挂喉”难咽的感觉。而新鲜的显毫
茶叶,闻起来很清新,口感鲜爽。
总之,
茶叶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看
茶叶的茸毛有失偏颇,也会错过很多
好茶。茶毫不是
好茶的唯一标准,更不是评判所有
茶类品质优劣的依据。
茶油
普洱茶的外包装上,经常有斑点或片状的油渍,这就是“茶油”,属正常现象。有茶油渗出的
普洱茶,饼面较为油亮润泽,香气相对高醇,更适合现阶段品饮。
在干湿交替的时节,天气干燥时茶油停止析出,天气潮湿时绵纸含水量增大,原先有油脂的地方,渗透就会更快更易,久而久之会形成大片茶渍。
这款保存较好,但包装还是可见油斑点点
此外,整件堆叠在一起的
普洱茶,也会因为紧压作用加速渗出茶油,早期
普洱茶多为纯棉材质,吸附性强,茶油渗纸现象会更加普遍。
不放心的茶友,也可以细嗅茶饼,观察茶饼面与茶条的亮度、光泽度,如条件允许,也可
冲泡开汤,为其验明正身。
茶氲
之前和一个茶友聊天,他说自己在
冲泡一款陈年
普洱时,发现
茶汤表面出现了一层薄雾,让人仿佛置身飘渺的
茶山绿林一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动。
这种
茶汤上所产生的雾般气体,被称为“茶氲”或“汤氲”。“氲”,原意为“天地和合而盈盛之气”,在
普洱茶中,是
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一种呈现形式。
茶氲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普洱茶的
茶汤中,含有丰富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挥发性香气成分。
这类浸出物质的比重较轻,能够漂浮于汤面上,当
茶汤上下温差大时,在汤面上就容易产
生茶氲。因此,
茶叶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氲形成的关键因素。
此外,光线折射,以及热气在
汤色的反映,也会形成茶氲。如果
投茶量比较大,
茶汤的温度也比较高,就可能出现如水蒸气散发的茶氲。
影响茶氲呈现的因素有很多,
冲泡时汤水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越多,茶氲越容易产生。
茶汤浸出物中,脂溶性物质含量越多,茶氲效果越明显。
汤色越深,容易产生对比,茶氲越容易被发现。使用白瓷器皿,明暗对比也会使茶氲更加明显。气温较低、气压偏低时,茶氲较易产生。
茶氲现象,不是
普洱茶的“专利”,
冲泡其他
茶类时,汤面上也会形成白色雾气。
茶氲更不是选茶标准。相对而言,有茶氲的茶会更好喝些,是因为汤质比较厚重,口味更加醇厚,或者是
茶叶做得比较透,
茶汤清透些。
茶虫、茶毫、茶油、茶氲...再多的评判标准,也比不上自己的体质需求和口感喜好,毕竟适口为珍,适合茶友你的,才是
好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