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款式过百,每饼均价大几万,用料优质,
工艺精湛...在中期
普洱茶的江湖中,很少有茶品能像大白菜一样,满足以上条件,更何况是一个家族的系列茶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知名度极高的
普洱茶系列,2006年后却再无生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
大益定制茶中的豪门——大白菜。
大白菜系列的由来
当时的
班章人迹罕至,红酸土资源丰富,有着大片布朗族先民栽种出的古
茶树园,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但限于需求与知名度,长久以来都无人问津。
而何宝强却一眼相中了这里,并决定亲身上阵,选取
原料并
制作普洱茶,不过山里条件有限,只能进行初加工,何氏兄弟便来到
勐海县,找
茶厂寻求合作。
而正是在1999年,极富远见的阮殿蓉向上级提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申请方案,绿色食品大家都知道,而有机认证,则是国内对食品质量的最高认证。
不过当外国认证专家来到
勐海茶厂的布朗基地时,却敏锐地发现地上有农药包装,并以此为据认定这里使用了农药,暂时否决了布朗基地的
有机茶认证申请。
勐海茶厂只好退而求之,在布朗基地附近找了一处生态优异的寨子,摘取
茶叶进行了农药检测,通过了有机认证,而这个在当时完全不出名的地方,叫做
老班章。
申请有机只是阮殿蓉管理
勐海茶厂的政策之一,为缓解厂里的资金压力,她还创造性地开创了来料加工模式,并邀请
茶商将收来的
原料在
勐海茶厂精制加工。
这就与何氏兄弟的需求不谋而合了,正好厂里刚通过了绿色食品及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
原料也符合认证要求,就在绵纸上印上了一颗绿色白菜的有机认证标志。
这就是第一款大白菜——“
班章珍藏青饼”,这款茶含有的
班章,布朗,
大益,白菜有机标志等特点,为今后的白菜系列茶品的用料与品质奠定了基调。
早期大白菜的用料分析
从这段真实
历史中,我们也可以验证市场上一直以来有关大白菜的一个用料质疑,当年的这些大白菜产品中,是不是以布朗基地的
原料居多?
其实改制前的
勐海茶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经营不善的困境,当年
普洱茶原料又不贵,因此才有了低成本收好料并做
好茶的机会。
而小编也讲到过布朗和巴达这两座
大益自有基地,虽然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受限于
茶厂产量与管理难度,一直以来都出于半闲置状态。
这就导致一个关键问题,当年的布朗基地交通不便,
春茶采摘又需要大量人手,综合下来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让
茶农上门卖
晒青毛茶的成本。
也就是说,在那个
班章茶尚无人问津的年代,收购
老班章寨子里的
毛茶,居然要比使用自家基地的综合费用还要低,这才是早期大白菜的
老班章用料较纯的主要原因。
直到2002年左右,
大益的布朗基地才通过了有机认证,这里所产的
原料才有可能用在了大白菜上,这是大白菜的有机认证
原料所要求的。
在当年,
勐海茶厂可能也是整个
普洱茶产业中,唯一一家通过严苛有机认证,并能在产品上打上那颗“大白菜”标志的
茶厂了,这也成为
勐海茶厂的独特标识。
到了2004年,资金雄厚的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国营
勐海茶厂,此前的定制茶模式也被一并取消,一个崭新的
大益集团即将到来。
虽然收好的
原料交由兴海
茶厂压制,但当年兴海
茶厂刚刚起步,各方面积累还不足,自然也没有通过有机认证的实力,何氏兄弟的大白菜定制茶被迫断了传承。
而改制后的
勐海茶厂,虽然少了与何氏兄弟的配合,但却依然有生产
有机茶品的能力,事实上改制后的大白菜,市场反馈也都还不错,可惜好景不长。
2006年,
大益的布朗基地失去了有机认证的资格,据说是因为抽样不合格,如此用心的
大益也会不慎犯错并被查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年有机认证的含金量。
而当年生产的
班章有机贡饼,
班章有机青饼,
班章有机普饼这三款大白菜,就成了
大益留有遗憾的收尾作,市场上称其为“末代白菜”。
直到现在,布朗基地也依然没有恢复有机认证,只留下巴达基地这一个有机独苗,而由于
原料口感及树龄差异,巴达基地的
有机茶一直以来也是不温不火。
大白菜火了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模仿者,有的确实通过了有机认证,但口感一般,有的只是找了个很像有机认证的“白菜标”,想蹭一波热度。
更有甚者,干脆直接抢注了“白菜”一词,狐假虎威地称自己的茶品是大白菜,实则挂羊头卖狗肉,成为了市场的一大笑谈。
只是在市场的喧嚣过后,我们总会怀念当年阮殿蓉厂长申请有机时的高瞻远瞩,何氏兄弟辛勤炒茶的模样,以及那些再难复制的
大益定制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