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时代的标准化如何演变?
大家一起来聊聊看
在2012年之前市场上的一些国营老厂其实就开始在做标准化了。我们现在不能去否定前人做的一些标准化。
但是国营老厂的标准化其实不是面对市场的标准化,它是面对出口侨销,像是那时候的香港南洋公司为主,然后又转销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但是这些标准可以这么说在2005年之前,在大陆是没有市场化的。05年之后是因为普洱茶市场大热。
但是这些产品当时并不是用来适应大陆市场化这一端的,所以这些产品到现在来看,在品饮上喝的群众并不多。
标准化概念其实不是创造的,其实标准化一直都有,它只是在不同语境下,因为消费市场的变化,标准化需要调整。
其实从50年带开始,人民公社加供销社的概念,到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那段时间的标准化是有效的。
因为它是由需求产生的,因为有某种需求而产生相对应的标准化。
一直到92年之后,我们的产品更多了,农产品往欧洲、美洲去运。
欧美人喝中国茶不只是喝纯茶,他们的习惯是假一些其他的东西进去。
所以当时为了应对国外的需求,我们又产生了新的标准化。尤其到了2002年加入WTO之后,全球化开始。
从那之后我们国家的商品和国外的是平等的。那时候我们就面临着立顿红茶、波士茶这些强劲的对手。
这时候我们以往的标准化逻辑就得调整,它必须应对的是日常消费者。
消费市场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开始面对当下真实消费人群需求的标准化建立。
这是需要我们茶行业的人持续思考和改变的现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