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开始全面实行“一国两治”。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来,在“一国两制”方针下,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25年来,香港与国家始终同发展、共繁荣,香港同胞与内地人民始终守望相助、携手并进。
那么,普洱茶究竟有什么魅力,
捕获香港“老中青”三代粉丝呢?
1.地理因素结缘普洱茶
但在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通车(昆明-越南),云南茶叶从昆明上车,经越南,再从越南海防上船,最终到达香港。由于滇越铁路的通车,运输时间较以往节省了几倍,仅需一周的时间,云南的茶叶即可抵达香港,再出口欧洲或者东南亚。
2.重新定义普洱茶“怎么喝”
至今,在香港的街头,仍是一番入目皆“茶”的景象。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餐厅、凉茶铺等等,也就是说,茶对香港人来说,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在历史的演变和磨合中,它已经内化成了一种香港情结。
3.香港茶楼的大发展时期
香港过去有个“夜灯夜照”条例,规定华人夜间外出时,须带有“夜行执照”俗称“街纸”,同时须随身携带一个灯笼,此举目的是维持治安。茶楼酒楼之类的大众消费无法在晚上营业。
但这项条例在1894年被取消,同时电灯开始普及。20世纪初,普洱茶大量进入香港,正好赶上夜间营业时间放宽。有些茶楼凌晨4点开始营业,专门接待鲜鱼行,果菜行等需要早起的客人。因此,普洱茶赶上了香港茶楼的大发展时期。
当然,茶楼也不是随便上的,当时的茶楼通常2-3层,俗称:“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蹲”。楼上的茶价自然较楼下的茶价高。至于最高层,多数设立了歌坛,茶价最高。更有些茶楼会设立雀笼,以便爱鸟人士聚集交流。
4.独树一帜的仓储
香港作为普洱茶的“茶仓”,遍地茶楼茶行,一些老茶行将百年、数十年来的普洱茶存放在仓中,转化出品质优良的陈年普洱茶。经过长期的转化、熏陶,茶仓的墙面、地下都弥漫着陈年普洱茶的茶气。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将周遭一切刻上茶香的印记,想必也非一日之功。
当时普洱茶的自然发酵,并不是通过工艺有意而为。1973年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即派代表参加广交会,第一次直接接触香港茶商。期间香港茶商纷纷向云南方面咨询索货,引起了公司高度重视,在其下属的广州茶厂了解到广东的“熟普”加工工艺,随后组成小组专赴广州茶厂考察学习。
经过不断的试验成功试制了普洱熟茶。当年即销港熟茶10.2吨,昆明、勐海、下关茶厂相继投产普洱熟茶。从此,普洱茶圈子正式有了“生熟”之分。云南普洱茶的规模日渐扩大,在70、80年代主导了香港市场,并进军日本、西欧。
有一种茶,叫做“得闲饮茶”
回想起25年前的7月1日,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环绕香江之畔,当中国国旗和香港区旗冉冉升起,一瞬间热泪盈眶,历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从此走上与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回归以来,香港凭借着自身特色与优势,中西合璧的风采底蕴,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