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00年左右的则略显粗糙,为什么?
前些天有茶友提出了一个假想,是不是那个时候的熟茶发酵度不一样,造成了这个区别!
我们先聊聊熟茶的叶底,2000年左右的熟茶,叶底颜色明显会更深,而七八十年代的老熟茶呢,则是三色叶底,绿色的比例要更多,从表面上看,早期的熟茶发酵确实留有更多的空间余地,邹炳良老师确实也说过,七八十年代的熟茶发酵程度偏轻!
那为什么2000年左右的熟茶工艺,要做出这样的调整呢?
本质其实是原料造成的,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做的普洱茶,原料是大树茶,它的内质会相应更多更丰富,它发酵出来足够醇厚度的时候,内质也没有开始全面氧化,仍然可以保留足够的余地,而2000年左右做的普洱茶,原料主要是小树茶,那你想要发酵出足够的醇厚度,就必须把发酵周期延后,这就会导致茶叶的氧化程度加重,叶底就会偏黑偏褐一些,如果小树茶也要发成三色底,也要氧化偏轻,也要留余地,那么它是根本没办法喝的,会发的非常粗糙,没有醇厚感!
那七八十年代,为什么会用大树茶来做熟茶呢?
因为那个时候的台地茶少,(台地茶是后期普洱茶的一类种植方式)像台地茶这样芽叶整齐的原料,会优先拿去做当时利润率更高的红茶和绿茶,要还原出历史上茶的样貌,并不是单纯在工艺上做一个转向,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还原,你得从原料,从环境,方方面面去做研究,所以大家知道我们的熟茶为什么会氧化度偏轻,花果香明显了吧~